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卒中常见的发病类型,长期以来,大部分对脑卒中的研究以单一靶点作用,以保护神经元结构,防止其凋亡为主,但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一靶点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神经元的死亡是由其所处的微环境和和周围细胞共同调控的,而单一靶点的治疗只能影响其中一个或几个相关因素,不能全面调控脑卒中后的神经元的损伤通路。目前提出针对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各类结构损伤采用多靶点治疗方案,将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有着更好的影响。其中,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于神经元间已受损突触的再生以及未受损突触间新的神经通路的形成,即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分别是突触形态的可塑性与功能的可塑性。头穴丛刺法是于志顺教授根据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提出的一种头穴治疗方法,根据其“场”假说,认为丛刺法对脑内结构有广泛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头穴丛刺法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重塑影响的机制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治疗卒中后大鼠神经功能的评分变化、缺血半暗带区域突触的可塑性,从分子层面阐释其作用机理。目的:探究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对缺血半暗带区域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及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标志蛋白GAP-43的表达变化,研究头穴丛刺法对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250-280g,随机分为A、头穴丛刺组,B、模型组,C、假手术组,每组24只,其中每组内又按治疗时长分为1d、7d、14d三个时间点。A、B组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C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进行模型制备。A组予头穴丛刺治疗,1次/日,B、C组不做任何治疗。三组均常规饲养。分别于术后4h及术后1d、7d、14d这四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对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突触间隙宽度、突触界面曲率进行观察,使用western-blot对脑梗死区GAP-43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4h时:A、B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且A、B两组组间比较,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造模成功;1d时:A组神经功能评分略优于B组,但A、B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d、14d时:A、B两组组间比较,A组神经功能评分较B组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头穴丛刺法可以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2.突触超微结构的观察及GAP-43含量的观察1d时:A、B组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和GAP-43含量与C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与B组相比,A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显著增加(P<0.05),突触间隙宽度与突触界面曲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GAP-43的含量高于B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与B组相比,A组的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宽度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GAP-43含量高于B组,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突触界面曲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可以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2.头穴丛刺法可以减小MCAO大鼠半暗带区突触间隙宽度、增加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提高脑缺血后突触形态可塑性,有利于脑缺血后的自我修复。3.头穴丛刺法可以增加MCAO大鼠半暗带区GAP-43的含量,促进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