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重式挡土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离心模型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挡土墙,是为了保证填土或挖方位置稳定而修筑的永久或临时性的墙或类似于墙的一类人工构造物。广泛运用于公路、铁路边坡,水利工程岸堤防护,建筑物四周,矿山坑道等工程中。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挡土墙可分成很多类别,其中衡重式挡土墙由于衡重台的存在,改善了墙体的受力性能,增强了抗滑移能力和抗倾覆能力,而使其运用范围更广。因此,清楚地认识衡重式挡土墙的受力及变形特性、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设计便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对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仍沿用经典的库伦土压力理论(C.A.Coulomb,1773)和朗金土压力理论(W.J.Rankine,1857)两大理论。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简便,基本能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要求;但一些基本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使其适用范围、准确性、可靠性等受到影响。为深化和发展挡土墙的土压力理论,许多学者在经典土压力理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工作,对粘性土的土压力计算、土压力的非线性分布、破裂面形态、土压力大小及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课题进行了研究。衡重式挡土墙的衡重台使墙背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变化规律有别于一般的重力式挡土墙。目前对衡重式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采用将上、下墙段分开计算,取矢量和作为墙背总土压力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上、下墙背土压力的相互影响,而使其误差较大。总的说来,对衡重式挡土墙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研究成果较少;对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对挡土墙土压力的研究,有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现场监测、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离心模型试验等途径。离心模型试验由于能有效地模拟重力作用下构筑物的真实性状,反映、表示原型而显示出优越性,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时间比尺使其在模拟岩土工程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学者运用数值计算、现场监测、室内普通模型试验进行了衡重式挡土墙的土压力研究。但将离心模型试验运用于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系统研究,还很少有研究成果见诸报端。 本文以318国道一段衡重式挡土墙为原型,运用离心模型实验对衡重式挡土墙的受力及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共设计了九组离心模型试验,通过不同影响因素的组合,达到不同的设计意图。实验内容包括土工格栅作用下的墙背土压力及变形变化规律、不同压实系数下的墙背土压力及变形变化规律、不同位移模式下的土压力及变形变化规律,运用自制的位移控制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日页实现对衡重式挡土墙的受力及变形特性的模拟。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离心模型试验这种实验手段引入衡重式挡土堵受力及变形机理的研究中,通过自制的位移控制机构,实现对衡重式挡土堵的深入、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惫义。
其他文献
高强冷弯型钢构件具有强度高、截面板件薄等特点,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和门式刚架体系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屈服强度达到550MPa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并取得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组建大型的火电厂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建立与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相配套的塔式锅炉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建设项目。与传统的钢结构锅炉塔
近年来,特别是在城市中修建桥梁,节段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因其施工速度快,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保持原有地面道路的交通不中断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拼装节段是
圆钢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不同于传统的钢管混凝土柱,其外包钢管在节点区断开,钢管不直接承担外部荷载,钢管与混凝土之间主要存在横向作用,使得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应力状态,提
滨州黄河大桥为密索体系的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采用带小边箱的主梁形式,桥面板宽度较宽。为了解主梁桥面板的剪力滞特征,进行节段模型试验,模型缩尺比例为1:20,主梁材料采用有机玻
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为满足使用要求实际工程中较多地使用了板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自重较大,实际施工中常采用分层施工的方法,形成叠合板。分层施工解决了施工荷载过
  本论文基于砂土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砂土液化过程中振动孔压的发展规律,获得了偏压固结条件下振动孔压计算模式;结合应力应变滞回环,将液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轴向
本文以青岛港65t-65m集装箱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的研究了起重机在不同工况下的风荷载情况,同时利用起重机模型刚性风洞试验的结果对容易引起风
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在传统的后张预应力结构中预应力筋总是埋放布置在混凝土截面之内的,而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将预应力筋布置于混凝土截面以外施
结构实验是结构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研究试验数据对于继续研究的人员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实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