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加重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上的“散、乱、空”等现象的突出,农村居民点用地亟待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亟待优化。基于精明收缩的新视角,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问题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以精明收缩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心地理论为指导,利用宁乡县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乡县2013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中国人口与经济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长沙市统计年鉴等资料,在探究精明收缩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宁乡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与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精明收缩的含义是指在农村人口和农村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的合理控量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重组,在缩减总量、合理集聚、提升功能、提高效益和增进可持续性的优化目标下,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表现形式为农村居民点的灭失、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和农村居民点的结构优化。(2)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人口与城镇化、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完善度、国家政策和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是:①现有农村居民点是调整空间布局的基础。②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对稳定、安全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农村居民点精明收缩的内在动力。③人口变化情况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背景与导向。④在自然条件、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共同影响下,向村镇靠拢、向交通干道或河流紧缩、向公共服务设施缩聚和保留特色文化村落是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3)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①农村居民点区位选择上更加注重考虑住宅对基础设施的依附特性,新建的农村居民点更多考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高的区位。②随着农村居民点功能的多样性发展,农村居民点规模将达到合理扩张的程度。③为延续地方历史与文化,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指导下科学保留和保护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居民点。④基于精明收缩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过程中,农村居民点愈加趋向于集聚分布。⑤农村居民点在精明收缩后数量将逐渐减少、规模将更理性化发展。(4)基于精明收缩的宁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以宁乡县乡(镇)为基本研究单位,以宁乡县2013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法得出宁乡县农村居民点西部稀疏中东部密集、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成团明显、布局分散的空间特征。并主要借鉴农村RROD模式,从尺度大小、空间结构、体系建设三方面对宁乡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优化,并基于精明收缩提出了包括转变规划思路、加速土地整理、推进扶贫搬迁和推行RROD模式等方面在内的优化对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更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发
对广东省内的唇柱苣苔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筛选出8个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并对其资源分布及观赏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初步分析推广应用中的困难。
以墙体景观创新设计为出发点,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入艺术设计领域,既开启了高职教育的新模式,又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于今后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飞速提升,建筑防水施工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建筑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
提出了电梯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可能引发的十种故障。
目的 以羽毛粉为原料提取胱氨酸。方法 通过羽毛粉的酸水解,中和等电点沉淀的方法提取胱氨酸并以标 准品为对照,通过纸层析、旋光度法定性检查。结果 L-胱氨酸的Rf=0.28,旋光
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思想和管理软件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透明的企业经营信息平台,为运用预算控制进行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这个平台上,能否将需要的信息准确而完整
<正>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题型,在新课标卷中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认识、判断、辨析、理解和应用等.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科评价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在厘清学科评价、学科水平评价和学科发展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科评价的实践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