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微型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因而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农残分析、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电催化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将新型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可以显著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本研究将高岭土纳米管、卡拉胶、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高聚物和纳米材料用作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一种高岭土纳米管/离子液体(HNTs/ILs)纳米复合膜,以该复合膜为电极修饰材料固载血红蛋白(Hb),HNTs特殊的管状结构和ILs良好的导电性为Hb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生物微环境,不但保持了Hb的活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其直接电子转移。制备的HNTs/Hb/ILs修饰电极对H2O2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响应,其线性范围为7.5×10-6~9.75×10-5M,检测限低2.4M (S/N=3),灵敏度高10.51μA mM-1而且重现性好。因此,高岭土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是研究新型的第三代传感器的理想平台。(2)成功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卡拉胶/离子液体复合膜,将该复合膜用来固载血红蛋白并实现了其直接电子传递速率。同时,Hb-IL-carrageenan修饰电极对H2O2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在5×10-6~1.5×10-4M的范围内,其催化峰电流大小与H2O2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2×10-7M (S/N=3),灵敏度为13.42μA mM-1。(3)通过电沉积铜膜到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形成的铜/石墨烯复合膜,通过场发射表征了该复合膜的成功制备。电化学实验表明石墨烯极大地提高了铜膜的电化学响应。该复合膜修饰的电极用来检测葡萄糖,制备的传感器其线性范围为8×10?6~9.4×10?4M,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7,检测限为2.5μM (S/N=3),灵敏度为0.225μAμM?1,选择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分析化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4)利用酶催化银沉积的信号放大方法构建了一种高效、灵敏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将阳离子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通过静电吸附的方法修饰到超顺磁性多壁碳纳米管上(MAGCNTs),制成表面带有氨基的功能化磁性多壁碳纳米管(MAGCNTs-PEI)。将抗原AFB1-BSA与MAGCNTs-PEI通过希夫碱固定在磁性玻碳电极表面。固定的抗原与待测的AFB1分子竞争固定数量的抗体,最终将抗体固定在电极表面。碱磷酶标记马抗小鼠IgG与固定好的抗体反应从而固定在了电极表面。碱磷酶催化底液中的抗坏血酸2-磷酸盐,使其在电极表面氧化得到抗坏血酸,而底液中的Ag+被还原成金属Ag沉积在了电极表面。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检测。
其他文献
钚本身为一种战略物资,是核武器重要的核装料,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和毒性。为了获取关于钚这一放射性核素的胶体行为以及迁移机理等,本文从高庙子膨润土和内蒙阿拉善粘土岩胶体研究出发,以探究这两种天然矿物胶体在地下水中对放射性核素钚的吸附行为为目的,主要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和静态吸附方法研究两种胶体对钚的吸附特征和规律,同时用铝皂石和水辉石这两种人造矿物胶体辅助对比研究,其结果如下:(1)在胶体表征方面:四种矿物
2016年10月,法國舉办了一场名为“手机!手机!”的漫画大赛,希望表达手机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我们在欢笑之后意识到,自己与手机的关系,恐怕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
期刊
超支化聚合物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度支化的三维拓扑结构、大量内部空腔、大量末端官能团和良好的溶解性能等。超支化聚合物
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的要求,为验证“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我市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
癌症是世界上第二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已成为当前用于研究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用于成像和治疗的纳米颗粒,载体所占比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