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弥散加权神经成像对41名伴有单侧放射性疼痛的椎间孔狭窄患者神经根显示及形态改变,测量受压神经根ADC值并与正常神经根ADC值比较并评价弥散加权神经成像诊断腰骶部神经根受压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住院患者,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确诊为压迫因素导致神经根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受检者仰卧位,采用Sense XLTorso线圈。DW-MRN扫描参数如下:重复时间(TR)=6800ms,回波时间(TE)=70ms,激励次数(NSA)=10,反转时间(TI)=180ms,扫描视野(FOV)=325mm,矩阵(Matrix)=165×256,层厚=0mm,层数=12mm,EPI factor=47,SENSE factor=2,b值=0,800s/mm2。DW-MRN序列扫描方位为轴位,然后对原始图像行MIP处理,重建三维图像。在ADC图测得健康志愿者组及患者组腰4、腰5及骶1神经根节的ADC值。感兴趣区选择两个层面,包括节前段神经根及节后段脊神经。比较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神经根及同侧腰4、腰5、骶1神经根ADC值;并比较患者患侧与健康志愿者任意一次神经根的ADC值。测量健康志愿者组及患者组背根神经节在冠状位的成角、长度及宽度,分析神经根形态异常改变。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伴有单侧放射性疼痛的椎间孔狭窄患者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41例健康志愿者神经根ADC值分析:L4(1.305±0.12×10-3mm2/s、(1.311±0.17×10-3mm2/s);L5(1.327±0.068×10-3mm2/s、1.324±0.139×10-3mm2/s);S1(1.296±0.09×10-3mm2/s、1.301±0.10×10-3mm2/s),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两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41例健康志愿者同侧三组神经根AD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3)41例患者患侧神经根ADC值分析:L4(1.493±0.172×10-3mm2/s),L5(1.672±0.105×10-3mm2/s),高于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神经根ADC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两组82例背根神经节成角的分析:患者组L4(46.5±10.8度,n=15)L5(48.3±12.7度,n=25),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两组82例背根神经节长径(患侧):患者组L4(10.3±4.5mm,n=15)、L5(12.7±1.5mm,n=25),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背根神经节横径(患侧):患者组L4(7.9±2.1mm,n=15)、L5(7.1±1.1mm,n=25),与健康志愿者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对健康志愿者组与患者组测量的神经根ADC值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分割点>1.41×10-3mm2/s;敏感性=71.4%;特异性=89.3%;阳性预测值=87.0%;阴性预测值=75.8%;(p<0.0001)。结论:1.磁共振弥散加权神经成像可以直观的显示受压神经根的形态改变,如压迹、背根神经节膨胀及神经根移位。2.受压损伤的神经根ADC值较正常神经根增高,且特异性比较高,因此ADC值可以定量评价神经根压迫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