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小鼠动物模型,用加减归脾汤进行干预,观察加减归脾汤对ITP小鼠血常规、骨髓巨核细胞、脾脏指数(splenic index,SI)、胸腺指数(thymus index,TI)及血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临床研究,观察加减归脾汤治疗气不摄血型IT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0、IL-17、IL-23、TGF-β1水平的影响,从实验及临床探讨加减归脾汤治疗ITP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部分:7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升血小板胶囊组、加减归脾汤小、中、大剂量组。除正常组外,余组分别以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于奇数天腹腔注射造模7天,于第8天始各治疗组分别予以0.2ml/10g体积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干预8天。观察各组小鼠血常规、骨髓巨核细胞、SI、TI及血清IL-10、IL-17、IL-23、TGF-β1的水平。 临床部分:收集2016-01-01至2017-01-01就诊于贵州省中医院国医堂傅汝林教授门诊且符合ITP诊断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加减归脾汤治疗组、泼尼松治疗组及加减归脾汤联合泼尼松治疗组,每组36例。分别予加减归脾汤、醋酸泼尼松、加减归脾汤联合泼尼松治疗。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计数、临床症状、出血情况及清血IL-10、IL-17、IL-23、TGF-β1水平。 结果:实验部分: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治疗后PLT计数均有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加减归脾汤大组、醋酸泼尼松组PLT升高明显,但仍未达健康水平;与正常组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原幼及颗粒巨核细胞较模型组低;裸核巨细胞及产板巨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各治疗组脾脏指数SI降低,其中加减归脾汤大剂量组、醋酸泼尼松组降低明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血清IL-10表达升高,IL-17、IL-23、TGF-β1水平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部分:加减归脾汤组、醋酸泼尼松组及联合用药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8.89%、94.4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88.89%、97.22%,三组在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上均取得满意效果,但加减归脾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组疗效优于加减归脾汤组及醋酸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PLT计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加减归脾汤联合醋酸泼尼松组PLT升高优于加减归脾汤、醋酸泼尼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IL-10水平升高,IL-17、IL-23、TGF-β1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减归脾汤联合醋泼尼松组效果优于加减归脾汤、醋酸泼尼松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加减归脾汤能提高ITP模型小鼠的外周血PLT计数,并可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进而提升ITP模型小鼠产板巨核细胞数量。 2.ITP发病可能与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IL-17、IL-23、TGF-β1含量异常相关。加减归脾汤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IL-17、IL-23、TGF-β1含量,从而调节ITP免疫功能,达到治疗ITP的作用。 3.加减归脾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可显著改善ITP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候,明显提高外周PLT计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