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心理词汇的构成是任意的,并且是依赖语境的;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句子层面,主要探究空间介词与其他词类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了一个介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认知语言学家对多义现象的本质提出不同见解。Lakoff提出了full-specification的方法,并采用径向范畴(radial category)理论,研究介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家主要关注介词各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一个介词都拥有自己的意象图式,从而形成核心意义。核心意义在隐喻,转喻等衍生机制的作用下,拓展出具有区别性,但相互关联的意义。这种意义围绕核心意义构成一个多义网络。Tyler和Evans(2001,2003)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原则性多义模式”,提出了原型场景、原型意义、区别性意义、义群等术语。在这一模型中,原型意义被定义为原型场景;他们还提出了定义原型意义和区别性意义的标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的概念整合过程即是意义构建的过程,概念重组(reconceptualization)、推断策略(inferencing strategies)、语法强化(pragmatic strengthening)等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依据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分析空间介词AT义项形成和拓展的经验基础和认知理据,系统分析了介词AT的多义网络:(1)介词AT的原型场景(原型意义)是动体(TR)与界标(LM)接触,且两者在界标的特定的一点接触;(2)介词AT有15个区别性意义,其中10个意义属于“方位”义群,5个属于“方向”义群;(3)“方位”义群、“方向”义群围绕原型场景(原型意义)构成介词AT的多义网络。本文验证了原则性多义模式对介词AT语义网络的解释力,尽管国内外研究者曾对介词AT做过语义分析,但很少有研究者从Tyler和Evans的原则性多义模式分析AT的语义网络。对介词AT多义网络进行分析,为原则性多义模式对介词多义网络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内核--直径教学法,以期对教师和学习者在英语介词的教授和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