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Inner Chapters of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亦称《南华真经》,道家经典之一。自其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庄子》共三十三篇,本文选取其中集中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的内篇七篇为研究对象,借用当代阐释学派中重要理论“偏见”和“视域融合”的两个概念,通过对《庄子·内篇》的两英译本--林语堂译本和Burton Watson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在典籍英译中,影响译者的主要力量和因素。   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是其深邃的道家思想。文章多有想象和虚构,其语言给人以奇特磅礴,恣意汪洋的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和文学魅力,对后世中国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亦受人们的尊崇。本文选取林语堂与Burton Watson两个《庄子·内篇》译本,是因两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年代,(林语堂选译本1942年出版,Burton Watson全译本1968年出版),以及译者拥有不同的国籍(中国、美国)与社会身份(文学家、汉学家)。两译者在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源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了译文的不同。   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阐释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伽达默尔是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偏见”;他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中首次提出“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和其他视域的碰撞和交融,并且在此过程中促使了新事物的产生。本文从阐释学的视角来对比研究两译者英译的中国典籍《庄子·内篇》。文章分析了两译者的社会文化思想视域与源文本视域的融合过程,并阐述了由于不同视域而产生了不同翻译策略。林语堂作为中国人,其历史文化视域无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译本侧重于保持原作风格,语言简练大气,力求在向西方读者介绍道家学说时再现原作风格。而Burton Watson则采取详尽的增译,译文运用通俗的现代英语以便道家深邃的哲学思想能更好地为西方人所理解;林语堂受到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影响力求保留道家学说中的独创哲学理念而Burton Watson的宗教视域受西方基督教圣书《圣经》的影响,在理解中国传统道家学说时多用西方宗教中相似的概念来翻译以诠释道家文化。文章运用实例印证以上结论,以期为庄子的翻译研究作出微薄贡献。
其他文献
在西方,语音意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近三十年来,语音意识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西方许多国家,语音意识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广告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倡导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广告不断发展壮大。回顾迄今为止的广告语篇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学者们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各大商家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争先运用各种广告来宣传产品和服务。广告文本,因其自身显著特点,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种角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富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林语堂用英语于1938年至1939年一年时间完成,在1940年成功出版该书并且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广泛关注。小说再现了自1901年的义和团
珍妮弗·伊根是美国当代卓越的作家和记者,她凭借《恶棍来访》获得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该小说围绕老去的音乐制作人本尼、其患有盗窃癖的助理萨莎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同伴,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