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不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也正是源于此,茅盾被许多研究者评价为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而其创作被认为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因而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甚至被说成“社会文献”。如此评价的确说出了茅盾及其小说的某些特色,但是正确之下未必全面。在茅盾理性的思索中,文本中还呈现出了饱满的情感特征。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对茅盾小说的情感特征的探讨与分析。第一部分:情感的幻灭与徒劳的挣扎。此部分围绕《蚀》三部曲和《虹》来分析小说呈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一)重压下宣泄探讨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背景和动机。作者自言是需要卖文维持生计,这当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解释。基于此来探讨其创作的真正原因。革命落潮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作者身处被抛弃与边缘化的处境,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压之下,作者拿起来了笔,披着“恋爱的外衣”宣泄心中的忧悒苦闷。(二)幻灭中沉沦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生活理想、社会理想的一一幻灭以及他们的困惑、徘徊与挣扎,呈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作者选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存形态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三)追求中绝望由一系列人物追求之归于绝望,诉说着人生的困顿与无奈以及理想的无从实现。(四)寂寞中前行围绕《虹》来探讨小说孤独寂寞的情感特征。梅行素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精神上的孤独寂寞,也暗合了作者茅盾寂寞的心境。第二部分:罗曼蒂克的重塑与英雄的传说。此部分围绕《子夜》来分析小说呈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从吴荪甫这个悲剧英雄的情感错位切入对茅盾小说人物的分析。(一)对都市风情的欲罢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茅盾以华丽的笔触传递给读者的有排斥、拒绝,潜意识里也流露出依恋和沉醉以及对都市风情的欲罢不能。(二)感性之下的经典吴荪甫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吴荪甫人性化的欣赏与同情。吴荪甫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家基于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写出了一种“悲剧性格”。吴荪甫在追求事业以及对抗命运的精神冒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一种无名的焦躁和紧张、难言的孤独和苦闷、并伴随着动摇和颓唐。(三)矛盾情感的隐现与英雄末路的扼腕叹息从茅盾声明的创作动机与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我们可以发现理性的出发点毕竟遮不住情感的光芒,作者笔下的吴荪甫是个有魄力、有雄心、刚毅果断的硬汉,吴荪甫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没有向苦难低头,而是勇于抗争,面对毁灭的结局,以自己的悲剧命运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精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读者也从中窥到了作者理性没有抑制住感情的隐秘特征。第三部分:近距离地拷问灵魂,回眸再现时代的苦闷。围绕《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分析小说呈现出来的情感特征。《腐蚀》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霜叶红似二月花》则是茅盾创作历程中非常突出的、远距离反映生活的巨著,刻画了五四时期青年的彷徨苦闷心情,更多地关注人物心灵的律动和社会意识的渐变,唱出了一曲青年知识分子的悲歌。(一)心理描写揭示灵魂中的真实作家的笔深入主人公赵慧明的内心深处,写出其痛苦曲折的心灵律动。(二)超越阶级的人性化的同情作家赋予赵惠明的不是简单地揭露特务机关的罪恶,而是超越了阶级的人性化的同情。(三)理想的渴望与期待作者描画了一个具有中国古典风韵美的现代青年女性张婉卿,她所特有的那种人性美和人情美很显然凝聚了作者理想的渴望与期待。(四)青年知识分子的一曲悲歌展示了现代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给青年知识分子所带来的精神、心理上的彷徨和苦闷。他们徘徊于激进与保守、家庭与社会、现实与理想、新与旧两种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饱尝着觉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孤独与苦闷。不可否认,茅盾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左翼小说具有浓郁的理性色彩,但也正是其饱满的情感特征,赋予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