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逐渐的深入人心。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中,所有的教育都要以人为中心,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是每一个学生完成其社会化地重要场所,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其课程的设计也要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出“人”的内涵,而性别文化是凸显人的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教育却很少关注性别的差别,虽然男女平等是我国五项基本国策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去特意的认识到性别的作用。加上不同民族本身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性别文化的差异,使其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因此,从性别文化入手,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小学课程设计进行差异比较,可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小学,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评价课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课程设计中的性别文化因素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在性别文化的视角下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小学课程设计的差异性,结合个案剖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为课程改革的发展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研究的方法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研究,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首先界定了性别文化、课程设计和小学课程设计的的内涵及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等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三部分是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和哈尔滨市的两所小学的访谈和调查,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对两地小学课程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差异性分析。分别对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小学在性别文化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两地学校在性别文化视角下课程设计的差异。两地的课程设计大致相同,但在教科书的采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差异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民汉小学课程的差异性进行原因分析,从课程设计的要素入手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相关的政策、教材和教师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同时阐述了对呼和浩特市和哈尔滨市小学课程设计的思考和展望,也是对本研究的总结。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汉族地区,都应重视性别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出发,从而制定出适合本民族文化背景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