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经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特异性。方法:68例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2组,每组34例。循经取穴组(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法;虚证加用公孙、阴陵泉,予针刺泻法;非经非穴组(B组)在上述经穴旁2cm处针刺,并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分别对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1)针刺4周后循经取穴组(A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B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周、12周、16周、20周、24周,A组有效率分别为85.29%、70.59%、79.41%、82.35%、76.47%,明显优于B组同一时间的有效率(58.82%、44.12%、47.06%、55.88%、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组治疗后4周、12周、24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治疗后无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的ND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体温、血压、呼吸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循经取穴能够明显降低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NDI症状评分,改善患者的早饱、腹痛、嗳气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非经非穴治疗。针灸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疗效持久,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