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混业经营成为商业银行主流经营模式,但是目前在我国仍然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和竞争能力。为了应对不利局面,我国监管当局不断尝试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以期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此外,面对诸如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余额宝和P2P融资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不利因素,商业银行也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传统存贷业务的基础上,拓宽收入来源,提高非利息收入。但是,我们也应理性地认识收益和风险相伴的道理:非利息收入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能改变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基于此,文章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经营风险的关系展开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利用金融创新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必要性,并对非利息收入与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紧接着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农村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总体以及组成部分的发展现状;实证部分选取我国76家商业银行2011-2014年间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从整体看商业银行提高非利息收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但是风险分散效果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密切相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可以降低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但这一结论现阶段不适用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在提高非利息收入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综合实力,量力而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对于资产规模偏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应该以自身资产规模为基准来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降低非利息收入波动幅度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