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铁路是交通技术发展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之一,不仅改变了交通网络格局,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区域的空间结构、要素流动以及经济活动。我国高速铁路多作客运工具,高速铁路网的完善成型,加快了人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速度,会对沿线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形态产生重大影响,促进要素和资源形成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就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第三产业集聚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科学规划高速铁路网络、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理论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高速铁路对第三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框架。在综合考虑交通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高速铁路带来的可达性变化以及可达性变化与产业集聚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高铁的速度特征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特征,将衡量时间成本的可达性作为反映交通运输成本的重要指标引入到机制分析中,从就业可达性、市场可达性以及知识可达性三个角度,分析了高速铁路带来的劳动力池效应、市场结构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及劳动力的就业选择,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集聚。实证研究方面,本文构建了可达性评价模型,评价了高铁对京沪沿线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和评价了高铁对京沪沿线区域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有:(1)高铁网络化提高了京沪沿线区域整体可达性,但扩大了区域间的空间差距。(2)高铁的开通促进了第三产业集聚,但对不同细分行业及不同规模城市影响存在差异。就细分行业而言,高铁的开通明显促进了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体育业向高铁设站城市集聚;就城市规模而言,明显促进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第三产业集聚。(3)高铁引致的可达性提升促进了第三产业集聚,但对不同细分行业及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差异较大。就细分行业而言,高铁引致的可达性提升对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大,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促进作用较小;就城市规模而言,对规模较大城市的影响程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