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疾病中,艾滋病被称为“头号传染病”,艾滋病患者群体一直是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在一般社会大众的印象中,艾滋病一直与“吸毒”、“卖淫”等社会行为和概念密切相关。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公众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因此研究媒体视野中艾滋病报道对于消除社会公众对于边缘群体的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探讨艾滋病议题是如何被建构的。在第一章中,本文以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为研究文本,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艾滋病报道对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第二章中,从报道的主题框架、新闻图式、叙述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第三章中,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的典型报道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艾滋病的媒介镜像;在第四章中,探讨了影响艾滋病报道框架的因素、艾滋病报道中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为艾滋病报道框架的优化提出建议。经研究发现,在形式层面,艾滋病报道的数量受政策议程影响显著,发表日期集中在艾滋病日前后,新闻体裁以消息为主,缺乏深度报道,新闻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内容层面,消息来源精英化取向明显,报道主题多元,但人文关怀欠缺,情感基调以客观中立为主。艾滋病报道的主题框架可划分为治理框架、科研框架、关爱框架和困境框架;新闻图式相对固定,符合“概述—背景—主要事件—口头评论”的形式;文本组织框架中,情节框架多于议题框架,风格框架中人情味报道比例有待提高,态度框架以积极框架和中立框架为主,图片符号中叙事隐喻性图片居多,政府和艾滋病患者为图片主体。艾滋病的报道受到政策因素、媒介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话语权缺失、报道模式化、二元叙事的问题,因此,应确保消息来源的多元化,平衡报道的集中性和持续性的关系,保证新闻话语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叙事方式多样化,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