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但针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经穴效应规律的研究一直是针灸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本临床观察为国家973课题“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2006CB504502)之子课题“针刺治疗贝尔麻痹中得气和神经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一部分。本研究选用贝尔麻痹患者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和得气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为今后更深入探讨经穴效应规律提供思路和线索。方法:全部病例选用2008年9月~2009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门诊患者,符合入选条件并且愿意加入该项研究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在18~50岁,平均(33.85±10.40)岁。随机分为手法组和非手法组,其中手法组10例,非手法组10例。手法组和非手法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的轻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法组给予贝尔麻痹的西医常规治疗和针刺治疗,并在发病(并非入组)1周后至入选第4周施以适当针刺手法得气;非手法组给予贝尔麻痹的西医常规治疗和针刺治疗,但不施以任何针刺手法。两组观察时间均为4周,但在观察过程中,如果患者的House-Brackmann分级为Ⅰ级,则判定为痊愈,观察终止。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Nottingham面神经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手法组和非手法组贝尔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手法组总有效率100%,非手法组总有效率100%,均较既往文献报道的单一西医疗法疗效有提高。治疗后House-Brackmann量表分级手法组和非手法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法组和非手法组治疗后Nottingham指标、FDIP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两组之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法组和非手法组治疗后FDIS积分均较治疗前略下降,但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评分在治疗后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临床观察表明,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在改善局部症状、促进面神经机能的恢复和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方面疗效显著,较既往文献报道的单一西医疗法疗效好,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但本次观察中手法组和非手法组两组之间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无论手法组和非手法组对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的改善未显示出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