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264的视频编码器ASIC实现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际上的视频压缩标准很多,其中压缩性能最好,适合移动通信领域的是H.264标准。及时跟踪和洞悉H.264的最新动态,掌握其核心技术,并在某些关键技术方向上实现有所创新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以H.264视频编码标准,ASIC设计方法学和芯片验证理论为基础,对基于H.264的视频编码器关键算法的实现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贡献和成果有:   1.论文对H.264视频编码器的主要算法单元,如帧内预测、运动估计、整数变换、量化、重排序扫描和CAVLC熵编码的实现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各模块算法原理、实现过程特点的分析,详细探讨了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2.以编码器功能结构和关键模块实现技术的研究为基础,给出了H.264编码器的整体架构。基于编码器芯片面积上的考虑和H.264运动估计过程带来的高带宽要求,采用片外帧缓存和三级流水数据存取的结构来实现整个设计。   3.本文以整数变换和量化这一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的RTL实现为例,对ASIC设计实现和验证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用Verilog HDL编写代码,利用LEDA和VERDI工具对代码进行分析,并使用’VCS仿真工具对主要的功能点进行了仿真验证,确保变换和量化处理功能实现的正确性。   本文研究了视频压缩编码的组成结构、基本功能和关键算法实现技术,并对该加速器的实现做了初步的系统规划,对将来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264编码芯片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多媒体数据的快速增长,非法拷贝视频的数量激增,给数字版权保护和有害信息过滤等领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基于内容的视频拷贝检测技术因此逐渐成为了
近场声全息技术只需测量靠近声源表面的声压就可以预测与重建出整个三维空间的任意声学量,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声场可视化的前沿技术。但是传统的近场声全息技术对测量环境要求苛刻,即要求全息测量面背侧的声场为自由声场,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在非自由场环境下(例如汽车或潜艇舱室内)的应用。目前对于非自由场中的全息变换往往是首先采用声场分离技术去除全息测量面背侧的干扰,然后再进行全息重建。但是声场分离技术忽略了干扰声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度,现代通信正朝着超宽带技术方向发展,占用的频率资源越来越大,但是信息传输的带宽效率却仍然不高。因此,最大限度地压缩无线传输频谱,提高频谱利用效率,越来越
跳频通信作为扩频通信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军事通信领域发挥了巨大潜力。其低功率发射特性以及伪随机序列控制的频率跳变,使跳频通信具有
实验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内高校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实验室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而高校实验室是培
学位
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对移动数据流量的需求呈指数增长。传统的MIMO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因此,美国贝尔实验室于2010年提出大规
CDMA技术具有容量大、保密性好、频谱利用率高的优势,在卫星移动通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用户的随机接入和扩频码的非严格正交,各用户信号之间会产生多址干扰(MAI)问
多输入多输出与正交频分复用(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MIMO-OFDM)技术将空间分集、频率分集以及时间分集有机地结合在
TDD-LTE系统的同步过程包括下行的小区搜索和上行的随机接入。小区搜索的目的主要是用户完成对目标小区的下行同步和小区地址解析,以便读取目标小区的相关配置参数信息。作为
近年来,数字图像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迅猛发展,在通信、工业、医学、遥感、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研究的发展、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