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锈迷孔菌属(Porodaedalea Murrill)是很重要的木腐真菌类群之一,该属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寄生于针叶树,是森林病原菌,造成立木白色腐朽。此外,该属有些种类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采集和外借于欧洲、北美、北非和亚洲的锈迷孔菌标本255号,采用形态学观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每份标本进行研究,其中形态学观测主要是对标本的宏观形态及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并对主要性状进行测量,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寄主树木和分布范围鉴别所研究的物种。系统发育分析法通过DNA多片段(ITS、nLSU、EF1-α、RPB2)采用最大简约分析法和贝叶斯推断来分析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应用BEAST v1.8.0软件结合基因信息对锈迷孔菌属进行分化时间的研究。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锈迷孔菌属分化成了16个明显不同的支系,结合形态学方法发现并捕述了锈迷孔菌属新种6个:高山锈迷孔菌P.alpicola S.J.Dai&Y.C.Dai、中国锈迷孔菌P.chinensis S.J.Dai&F.Wu、印度锈迷孔菌P.indica Spirin&Vlasák、思茅松锈迷孔菌P.kesiyae S.J.Dai&Y.C.Dai、小孢锈迷孔菌P.microspora S.J.Dai&Y.C.Dai和云南锈迷孔菌P.yunnanensis S.J.Dai&Y.C.Dai。对锈迷孔菌属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绘制了微观结构图及制作了分种检索表。通过对该属全球多样性的研究,对锈迷孔菌属进行了总结,其主要形态特征:担子果多年生,单生,有时覆瓦状叠生,具菌盖,或平伏反卷至有菌盖;孔口有折光反应;菌丝系统二系型;所有隔膜简单分隔;刚毛多,主要源于亚子实层菌丝和菌髓菌丝,锥形,暗褐色,厚壁,偶尔被块状结晶体;子实层具或无拟囊状体;担子棍棒状,拟担子比担子短。担孢子透明无色,薄壁至稍厚壁,平滑,通常4个或更多黏聚在一起,在棉蓝试剂中有中度嗜蓝反应。 根据生物地理学推算出锈革孔菌科的分化时间约为184.22±1.46Mya(131.51-241.41,95%HPD),锈迷孔菌属的起源时间为7.84±1.71Mya(4.71-11.21,95%HPD)中新世末期,并且发现该属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