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生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可能引起关节畸形甚至残废。全膝关节置换是根除晚期膝关节疼痛的根本途径,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本项目拟将股神经阻滞联合“鸡尾酒”浸润镇痛技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多模式镇痛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近期康复进程的影响,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加速康复外科手术应用的临床意义,为推广多模式镇痛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例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患者,纳入标准:单侧膝关节置换;年龄50-80岁;BMI<30;ASA分级Ⅰ-Ⅲ级。排除标准: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局麻药过敏者;合并关节外疼痛者;既往或近期有阿片药物服用史;穿刺点周围感染;使用抗凝药或凝血障碍;患侧神经肌肉疾病/损伤;病态肥胖者(体重指数>40kg/m2);膝关节翻修术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每组50例:股神经阻滞联合“鸡尾酒”多模式镇痛组(M组)、股神经阻滞组(F组)和对照组(P组)。M组术前30分钟接受股神经阻滞,术中膝关节假体植入前行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F组术前30分钟接受股神经阻滞,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组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前、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手术开始1小时、手术结束时、拔除气管导管时和拔除气管导管后30分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电意识监测(Narcotrend)。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及出院当天、术后1月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第1、2、3天及出院、术后1月主动和被动的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术后第1、2天补救镇痛用药量、HS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C组比较,F组、M组拔管时及术后30分钟MAP、HR降低,术后第1天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降低;术后各时点主动及被动膝关节活动度均增高;术后第1、2天补救镇痛用药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发生率降低;HSS评分提高;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P<0.05)。与F组比较,M组拔管时及术后30分钟MAP、HR降低,术后术后第1、2天静息及运动VAS评分降低;术后各时点主动及被动膝关节活动度均增高;术后第1、2天补救镇痛用药量减少;HSS评分提高;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三组患者术中MAP、HR、SpO2和Narcotrend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鸡尾酒”浸润镇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有利于术中保持循环系统稳定,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