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人口结构变迁、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近年来,民众对养老保障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也把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评价养老保险计划最核心的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目前很多国家都是用养老金替代率设定的合理与否作为评价养老金保险制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退休员工的生活水平,可以说,养老金替代率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关键点。然而,通货膨胀与工资增长的存在会使养老金替代率随退休时间增加而下降,从而使老年群体的生活越来越拮据,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获得,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必须对养老金替代率不断调整,以保证退休员工的基本生活及代际公平。本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员工基本养老金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指数化调整,从而既可以保障退休员工的权益,又可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压力,降低企业和政府的负担。为更好地研究该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铺垫,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确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层次消费支出与实际社会平均工资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设计出不同保障程度的调整方案。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养老金替代率调整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结构和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养老金替代率调整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介绍了中国当前养老金的发放规定以及在辽宁省实行试点方案后,辽宁省养老金的发放情况,后文的替代率计算是在本部分介绍的养老金发放原则基础上开展的;第三部分为辽宁省实际养老金替代率的计算,在本部分中,给出了下文使用的替代率指标定义,根据养老金发放规定推导出目标替代率的公式,并对公式中的参数做出合理假定,求出辽宁省实际替代率数据,然后对数据做了描述性分析,并得出养老金替代率有必要进行适时调整的结论;后文将具体论述怎样对替代率进行调整,第四部分为养老金替代率指数化调整理论依据,该部分介绍了指数化调整的原则并列举了世界各国采用过的调整方案,在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后,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使用物价指数与工资增长率结合的调整方案更符合中国国情,这一部分的理论介绍与上一部分替代率的计算为下文给出具体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第五部分为指数化调整具体方案设计,调整方案设计的关键是调整系数的确定,引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调整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挂钩,通过回归分析给出具体的调整系数值并使用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两个标准来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得出的结论是:调整时应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歧视性调整政策,这样的调整方法既可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可以保持社会层面上的公平;文中给出的四种调整方案中,保障退休员工基本生活不降低方案既有内部效率又有外部效率,是最佳方案;第六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列示出全文研究的成果及这些成果实际意义。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研究目前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多,而且多仅限于原则性分析和定性分析。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计量模型来确定调整系数,不但可以给出调整系数的精确值,而且方便样本轮换,实用性更强。而且本文创新的在设计调整方案时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群体实行歧视性调整政策,这样既可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可以保持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但是,受研究时间和笔者能力所限,本文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在确定调整指数时,只针对收入层次不同群体分类,而忽略了其他分类方法,因此说,本文的方案还很粗略,需要针对每类人口再进行细分;其次,由于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情况,退休员工可分为“老人”、“中人”、“新人”,而本文设计的调整方案只针对“新人”,只适用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作的这一代人,而“老人”和“中人”要使用该方法,还需做一些特殊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