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 VFM)可视化量化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比格犬舒张期左心室血流的流场状态,探讨流体能量损耗在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流场变化特征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早期急性心肌缺血提供更为敏感精确的流体力学新指标。材料与方法:分别采集10只比格犬开胸模型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常规超声参数后,行VFM检查。存图后将图像导入血流向量标测软件(DAS-RS1)分析获得等容舒张期、舒张早期、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左心室整体和基底、中间、心尖水平的能量损耗,涡旋面积、涡旋循环强度。定性观察比较两种状态下舒张期左心室血流速度向量运动、流线涡旋的变化、能量损耗的变化分布,采用相应的参数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种状态下同类定量参数。不同状态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与涡旋面积、循环强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定性观察:基础状态下,舒张期各时相血流充盈左心室具有时序性,涡旋运动的演变稳定,速度向量规则一致,能量损耗分布区域小且集中;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舒张期各时相血流充盈左心室的时序性被破坏,血流的运动方向相对不规则,出现典型的湍流及涡旋的波动,能量损耗的分布区域大且相对离散。(2)定量分析:①与基础状态比较:心肌缺血状态下舒张期各时相左室整体流体能量损耗均增高。其中在等容舒张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基础状态和急性心肌缺血状态整体能量损耗分别为(0.88±0.09/5.74±2.01)、(8.82±1.76/16.00±3.55)、(9.08±2.93/15.44±3.37)、(4.65±0.66/7.12±1.28)N/m2/s,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6、2.997、2.682、2.620,P均<0.05)。同样,缺血状态左室基底、中间、心尖水平能量损耗在同一时相上均较基础状态增高(P均<0.05)。②与基础状态比较:心肌缺血状态下舒张中期、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的涡旋面积及循环强度均增高,基础状态和缺血状态下涡旋面积分别为(66.32±14.33/98.34±16.89)、(107.86±15.08/131.04±16.38)、(94.90±8.58/180.76±18.21)mm2,循环强度分别为(37.93±9.30/67.35±9.67)、(38.72±10.01/62.53±11.72)、(39.01±10.12/75.11±13.09)cm2/s均增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2、9.776、10.018, t=8.542、9.751、10.358,P均<0.05)。③在舒张中期、舒张晚期心房收缩期、舒张晚期快速充盈期,基础状态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整体能量损耗分别与涡旋面积和涡旋循环强度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破坏了心腔内血流正常的调制重组秩序,诱导产生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湍流和异常的涡旋状态,导致舒张期流体能量损耗的增高。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可视化量化评价急性心肌缺血左心室舒张期流体的能量损耗,为基础和临床研究观察左心室功能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流体力学指标,有望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评价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