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城镇化建设在我国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恶化、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垃圾围城"也是城市病之一。近年来,垃圾治理在城市治理中紧迫性突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通过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对于城市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采取了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社会参与型等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来达成分类目标。但是历经十多年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也没有形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经验。垃圾分类试点不成功,有多重原因,政策工具的选择即是其中之一。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是选择恰当政策工具进行政策落实的过程,因而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决定政策执行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出发,围绕"如何优化政策工具从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主线,对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展开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的提升,需要我们重视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要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工具优化组合的效应,注重优化政策工具运行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承担起顶层设计和系统配套的责任,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注重发挥利益机制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培育社会信任。科学机制的良好运作将反过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最终促成城市垃圾治理目标的实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并概述了政策工具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对政策工具理论和垃圾分类概念进行综述,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国内外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概述,为本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三部分系统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执行情况,论述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政策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低效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德国、日本、台北在选择并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具体实践情况,并对国内外垃圾分类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例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强制垃圾分类"、"利用行业协会促进回收""严苛违规处罚"等。第五部分论述了我国垃圾分类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优化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的建议,即发挥各类政策工具的组合作用,同时优化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执行的外部环境,注重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发挥主体和参与客体的完善,最终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有序治理和居民主动参与治理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