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每年以8.98%的速度增长,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增长率高达15%-20%,人均垃圾年产量达550-600公斤。快速增长的垃圾不仅影响了城市市容,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然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采用事业型管理模式,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也是运营主体、管理主体。在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垃圾处理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愈演愈烈。此外,政府包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集投资、建设、运行、管理、监督为一体,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制约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快速崛起,这部分社会资金急需风险较小、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进行投资。在这种背景下,受双方需求的驱动,BOT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开发模式被逐步引入我国。近些年,我国逐步将BOT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重庆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深圳平湖垃圾焚烧发电厂等。BO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开发模式,不仅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弥补资金缺口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效率。但是,BOT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有关BOT的立法不健全、收费制度难以落实等。尽管如此,由于垃圾处理行业仍存在资金短缺、运作效率低下及管理不善等问题,将BOT模式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不仅能够改善上述问题,而且能够对于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BOT相关理论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概念,并以公共物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作为BOT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理论依据。其次,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BOT模式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从五个方面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BOT模式运用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时机已经成熟。再次,论文通过对“重庆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案例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最终得出启示。此外,针对同兴垃圾焚烧厂出现的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提出了改革现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给出了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体系的合理性建议。最后,为了推进BOT模式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应用,本文从法律政策、垃圾分类收集、现行垃圾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监管、公众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