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但是,留守经历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父母陪伴缺失的经历,这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了潜在的深远影响。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管,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往往独自面对,缺少社会支持和正确引导,这很有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导致攻击性提高。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留守经历的特征以及个体特质两个角度去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本文一共包括三个研究。目的:(1)考察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攻击性的差异性,留守经历是否能够显著预测攻击性;(2)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否存在异质性,不同留守经历类型的大学生的攻击性是否存在差异;(3)在个人因素方面,探究有无留守经历与攻击性之间的中间机制以及中介作用是否取决于个体的正念水平。方法:选取重庆某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完成基本信息问卷、留守经历信息问卷、《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使用软件SPSS21.0对数据整理,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软件Mplus 7.0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使用PROCESS插件进行条件过程分析。结果:(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t=3.704,p<0.001);在敌意、冲动和易怒性维度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t敌意=3.44,p<0.001;t冲动性=3.867,p<0.001;t易怒性=2.039,p<0.05),而在身体攻击的维度上,两个群体的差异不显著(t=1.05,p>0.05)。在控制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城乡来源以及家庭结构的情况下,回归结果表明,留守经历正向预测攻击性总分(β=0.136,p<0.001)、敌意(β=0.112,p<0.01)、冲动性(β=0.132,p<0.001)和易怒性(β=0.075,p=0.05);而对身体攻击(β=0.069,p>0.05)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一共有3种潜在类别,分别是C1“留守持续时间适中—父母联系少—团聚时间短”(28.7%)、C2“最初留守年龄小—留守持续时间久—父母联系多”(32.9%)、以及C3“最初留守年龄大—留守持续时间短—照顾者多样”(38.5%)。,结果发现“留守持续时间适中—父母联系少—团聚时间短”组大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2=11.370,p<0.001;χ21-3=10.131,p<0.001),其次是“最初留守年龄大—留守持续时间短—照顾者多样”,最后是“最初留守年龄小—留守持续时间久—父母联系多”,但是这两组攻击性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χ22-3=0.028,p>0.05)。(3)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情况下,领悟社会支持在有无留守经历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特质正念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攻击性之间调节显著;而在有无留守经历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调节作用不显著;特质正念调节着领悟社会支持对有无留守经历与攻击性的中介效应,即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论:(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敌意、冲动性和易怒性方面。(2)“留守持续时间适中—父母联系少—团聚时间短”组大学生攻击性水平最高,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攻击性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亲子联系频率以及相处时间。(3)有无留守经历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攻击性。在高正念水平的大学生群体中,有无留守经历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攻击性的间接作用增强。本文论文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攻击性较高,主要表现在敌意、冲动性和易怒性维度上。在众多的留守经历特征中,相比较于最初留守年龄和留守持续时间,亲子联系频率以及相处时间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攻击性影响更加深远。在个人特征中,领悟社会支持是留守经历与攻击性之间的重要因素,并且特质正念影响着三者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留守期的儿童需要更多与家人沟通和相处的机会,而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则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