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人的男人——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fyw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以其简练明晰的散文语言为人称道,这一创作风格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作家。除此之外,海明威还以其作品中对男性形象的性格刻画而蜚声世界,被定义为一个描写男性气概的作家,很多评论家认为,男性形象是海明威笔下描写的重点,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海明威的软肋。他笔下的女性要么是不择手段妄想操纵男性的毒蝎妇人,要么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只是作为男性形象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失去自我的女人。因此有人说,海明威有一定“厌女”情结,是“没有女人的男人”。这样看似已盖棺定论的评价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反向思考,激发了对海明威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再度审视。与传统观点相反,笔者发现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然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男性角色,绝非是可以草率类别化、标签化的装饰品,而是性格复杂多变、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女性生活状态。  本文试从海明威的几部代表作品入手,着重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并将其投射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拟说明海明威女性观的形成及其对他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本文就其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丧钟为谁而鸣》(ForWhomtheBellTolls)及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TheShortHappyLifeofFrancisMacomber)《雨中的猫》(CatintheRain)中女性形象的剖析,试图让读者对海明威的写作理念产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女性思想的发展演变规律。  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前言部分简述海明威的生平及创作历程,同时总体阐述了国内外对于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以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为例,具体分析了凯瑟琳这一典型的新女性形象,从而得出结论,凯瑟琳成熟勇敢而有主见,以自己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引导着亨利的行为以及其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章分析了《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饱受争议的玛格丽特的形象,说明其虽有令人憎恶的一面,但也存在值得同情的一面。  第三章分别分析了《丧钟为谁而鸣》以及《雨中的猫》中的玛利亚和妻子形象,讨论了海明威对两性和谐关系的大胆设想以及对当时女性生存状态的理解与表现,阐明海明威不仅能够站在女性的视角表现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而且能够对这种病态的现实产生思考和联想,寻找达到两性和谐的途径。  第四章提出海明威笔下女性的性格特点,并进行梳理与概括,从女性主义的发展、错位家庭生活的影响、感情生活的波折等方面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  结论部分总结了海明威不仅是一个以刻画男性形象蜚声的作家,同时也充分理解各个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女性,对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性别结构的再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多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性生活,是一个两性形象描写并重的作家。
其他文献
环境戏剧和目连戏虽同为仪式类戏剧,但是两者在思想和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连戏是“在土地上表演的剧场”,是一种民俗表演。目连戏这一类地戏在欧洲已经被视为“脱离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是著名的黎巴嫩诗人、作家、艺术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是20世纪
金波的儿童诗是中国原创儿童诗的代表之一,以往论者在谈及金波儿童诗时,几乎一致给予好评,直言其诗美。本文从金波儿童诗文本出发,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感受,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认为金
《再生缘》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弹词作品,共十七卷,在陈端生笔下,故事并未终篇。此后,弹词家梁德绳续写了后三卷,女诗人侯芝另作改编。后世以来,《再生缘》不同体裁的改编作品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