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谔医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士谔是我国近现代中医学史和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他活动的范围(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中心。而中医在这个时期也经历着不同寻常的变化,由于受外力冲击,中医不得不被动地寻找着改进完善的方法。陆士谔作为一个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亲身经历了中医的剧烈变化,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他的医学观点非常有价值,应该得到我们认真的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分别从陆士谔的家世、师承、人格特点三方面考察陆士谔医学思想渊源。陆士谔的家族世代业儒,家学渊源深远。长辈的言传身教,优越的学习环境,自己的努力刻苦,奠定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他能深刻理解作为中华文化杰出代表的中医,传统文化基础是一个重要条件。他的家族中有业医者,外祖医术高明,对他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陆士谔从唐纯斋学医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他何时拜唐氏为师习医目前有一些争议。本章综合分析了陆士谔的生活经历和他文章里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他开始从唐纯斋学医的时间是1906年。青浦名医唐纯斋对陆士谔医学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唐纯斋尊经崇古,学验俱丰,对《伤寒论》和《伤寒论》注家武进邹润庵极为推崇,这些都被陆士谔继承下来。唐纯斋高尚的医德,也深深地影响了陆士谔。陆士谔自身患病,西医诊为三期肺病,无药可治,后经唐纯斋治疗,得以痊愈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对中医的信念,坚定了他学医的信心。分析了陆士谔作为一名儒医的人格特点:第一,笃行仁义,恪守儒者之志。第二是强烈的政治情结。高尚的人格是陆士谔医学研究历程中的内在动力。第二章,论述了陆士谔的医学研究经历,以其医学观点的变化发展将其医学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并简要阐述了其医学观点。第一阶段(幼年学医~1906):为陆士谔初步接触医学的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陆士谔对中西医学都有学习研读,奠定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第二阶段(1906~1929):陆士谔中医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他对《内经》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个人见解。这个时期大体上赞同阴阳五行、运气学说;对《伤寒论》的研究比较深入,把《内经》和《伤寒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中西医比较问题发表诸多看法。第三阶段(1929~1944)中西医矛盾激化后,尤其是废医案发生后,陆士谔对运气、五行学说,逐渐由赞成变为批判,同时越来越推崇《伤寒论》。在中西医比较上,把中西医放到非常鲜明的对立位置。第三章,具体考察陆士谔《内经》、《伤寒论》思想,总结他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从陆士谔对历代医家评价,陆士谔提出的中医学医方法等方面来考察陆士谔的医学思想。《内经》研究。关于阴阳五行,陆士谔认为阴阳是寒热、虚实、表里、上下、脏腑、气血的代名词。五行是升降沉浮的代名词,因此五脏得以和五行相配合,用来形容脏气的消长。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表示脏腑间一脏之气对另一脏气的辅佐或克伐。五行只适用于内伤病上,不能用于外感病。关于五运六气,陆士谔的看法前后有一定变化。早期大体上是赞成的,并以地绕日阳解释运气学说原理。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即中西医论争激化后,陆氏推翻了自己以前对运气学说的解释,认为司天在泉、天符岁会之说毫无意义,但五行与运气比起来,五行较为可信。关于营卫气血,陆士谔认为营与血,卫与气同中有异;气血有形,营卫无形;营与血、卫与气是水与寒、火与热的关系。关于经脉,陆士谔认为经脉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无生命者无经脉,生命绝经脉即灭。经脉存在的证据是靠外观内察两种工夫互相印证得来的,因此,靠解剖化验寻究经络踪迹不可行。由于陆士谔认为五行生克、五运六气学说不切合实用,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他提出了删节《内经》的观点。陆士谔不拘于既成的注解,对《内经》某些字句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伤寒论》研究。陆士谔认为《伤寒论》的条文是仲景随笔记录而成,并无一定顺序,王叔和对《伤寒论》的编辑整理,条理清楚,值得肯定。陆士谔认为六经是三阴三阳六条经脉,六经病症有经气为病、有经脉为病。陆士谔在伤寒与温病关系上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温病是伤寒之一种,它们的区别是伤寒为经病,温病为络病,治疗伤寒和温病时只需辨清在经在络,而不需辨其是伤寒是温病,治疗用药上,伤寒用经药,温病用络药。陆士谔的《伤寒论》研究没有成书,主要是一些札录,他对《伤寒论》诸多条文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把《伤寒论》推到了独尊的位置上,认为《伤寒论》不仅超越了后代各家医书,也在《内经》之上。陆士谔还提出了学习《伤寒论》必须有《伤寒》的眼光,要以《伤寒》来解《伤寒》。陆士谔对历代医家和医著作了评论,总的来说各家虽各成其是,仍是在《伤寒论》的羽翼下。陆士谔论述了读中医书的方法,提出信细大静四字真诀,列出了中医必读书目。第四章,论述陆士谔对中西医学比较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陆士谔对西医理论有所吸收,对中西医进行比较后,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皆有所短。到陆氏医学研究历程的第二三阶段,陆士谔由求其同,变为显其异,比较了中西医在对人体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在诊断认证、治疗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陆士谔认为中西医的病名牵涉到中西医理的重大分歧,很难统一。陆士谔以取类比象法来说明药物的作用原理。药物如果要取得应有的疗效,必须保持气味的完整性,如果完整性遭破坏,药性就会大变而不堪用。因此他反对中药西制,反对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改革法,他认为判断中西药的标准在精神上,不在形式上。在中医教学方面,陆士谔认为中医集团式教育(学校教育)有其缺陷:第一减少了临床的时间,而中医学习须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第二,学校教授的内容增加了西医知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容易使学生贵西而贱中;第三,课堂上教师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悟性。而传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正符合中医学习的规律。陆士谔通过对中西医学各方面的比较,得出中医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即中医是科学,而西医是非科学这个观点,旨在强调中医不能以西医为标准进行改革,而失去自己的立脚点。第五章,讨论陆士谔对当时中医界存在问题的思考。陆士谔认为中医不能尽愈诸病的原因,不在医理,而在中医个人身上,包括医德和医术两方面的欠缺。中医界缺乏学术交流与宣传,中医书字句难解等,都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由此,陆士谔提出了中医改进的原则和途径,即在坚持中医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整顿”。第六章,总结了陆士谔临床经验的特色。他在治疗湿温病,伏邪温病方面很有心得;内科杂病方面,对痰证、虚证的论治有独到见解。陆士谔不囿于传统观点,对妇科疾病也有不少新认识。他提出了西医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法。陆士谔还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当时非常实用的避孕方、戒烟方。第七章,对陆士谔尊经师古、独立自主的医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考察了陆士谔医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现实意义。陆士谔年谱。对陆士谔的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特别是对他的医学活动有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录。对陆士谔的医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总之,陆士谔在近现代中医史上具有不应忽视的地位,他是在中医西化思潮非常严重的时代,坚持走中医完全独立发展的为数不多的医家,他的中医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伤寒论》的研究,他在中西医比较中的许多看法,他学习中医的方法等,对我们现今的实际情况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常德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调查,常德市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野生木本观赏植共267种,隶属65科。其中裸子植物5科12种,被子植物60科255种。其中以蔷薇科包含的种最多,
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初中朝鲜族熟手型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初中朝鲜族基
以北京市空气污染健康危害经济评价为例,采用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条件价值评估最适合的二分式问卷格式,探索条件价值评估最大支付意愿引导技术在我国应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单边
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污泥堆肥工艺中的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法污泥堆肥周期小于8d.对污泥堆肥各工艺环节样品进行DGGE指纹图谱和相似性系数Cs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走进中国,我们的民风民俗民情给他们留下深深的中国印象,为此,大量的海外游客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其中,红色旅游最具特色,也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石油、煤、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不断开采、资源日益枯竭、生态负荷逼近极限的今天,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替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风险投资逐渐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现如今,对于如何风险投资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状况,及其多种炎症因子变化。方法对因A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联合艾司洛尔在腹腔镜手术中防止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二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实验组(尼卡地平+艾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