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入主北京,定鼎中原之后,却并未完成在全国的统治,因此,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在北方,因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政策,激起百姓不断反抗。在南方,永历政权占据云南、贵州等地与清军相抗衡。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尽快使众多的汉族百姓在心理上接受以满族为主体的统治者的统治,亲政后的顺治皇帝改变此前的策略,他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倡德治与教化,以此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也促使满族统治者向中原的汉族文化靠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顺治皇帝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令傅以渐等人编纂《易经通注》。《易经通注》在编排体例上,每卷先列原文,然后对正文进行解释。但是傅以渐并不是对原文逐字解释,而是注重义理,着重把握经文的大意。《易经通注》一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内涵,如注重德行、亲贤臣远小人、忧患意识、戒惧谨慎、时刻反省、经世致用、法制思想和仁政思想等,为清廷的统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易经通注》的编撰,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目的,使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易经通注》参采众家,融会贯通,通过阐发义理来达到通经致用的目的,初步反映了清初的易学观,在清初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中的刚健有为、经世致用、戒惧谨慎等积极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