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分类学是一个国家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任何级别的土壤分类都凝聚着对一系列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和演变过程深入系统研究的结果,它是制定土壤管理与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是当今土壤信息技术、“数字土壤”等前沿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和主要媒介。当今国内外土壤学家共同的认识是,急需建立土壤条件和土壤覆被的世界数据库,在不同尺度上研究土壤性质变异是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本研究选题追踪着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对乌鲁木齐东南部丘陵土壤做了系统性分类研究,并进行适宜性科学评价,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调查了研究区土壤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获得了详实的土壤剖面理化性状资料。研究区共分布有棕钙土、新成土、草甸土、灌丛草原土等4个土类、普通棕钙土、盐化棕钙土、碱化棕钙土、淡棕钙土、洪冲积新成土、碱化新成土、人为新成土、普通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荒漠化灌丛草原土11个亚类;超薄层棕钙土、薄层棕钙土、中层棕钙土、厚层棕钙土、壤质普通棕钙土、轻度盐化棕钙土、中度盐化棕钙土、强盐化棕钙土、超强盐化棕钙土、轻度碱化棕钙土、中度碱化棕钙土、强度碱化棕钙土、超强碱化棕钙土、壤质淡棕钙土、冲积新成土、粘土质冲积新成土、碱化冲积新成土、洪积新成土、壤质碱化新成土、盐化人为新成土、粘壤质草甸土、轻盐化草甸土、强盐化草甸土、中度碱化草甸土、薄层荒漠化灌丛草原土、砂壤质荒漠化灌丛草原土26个土属、54个土种和70个变种。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进行土壤分类研究,获得了这些类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面积,编制了土壤类型分布图(1:10000)和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分布图(1:10000)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非常可靠的直观性强的资料和信息。2.提出了本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获得了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评价结果。依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分析了土壤一系列性状和障碍因素,如土层厚度,砾石含量,盐份组成、盐分含量以及积盐层埋藏深度等,并结合地形、水文条件以及侵蚀程度等,进行了系统的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为该区植被建设、绿化美化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3.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与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有机结合,给土壤分类研究赋予了新意,体现了研究思想和理论概念的创新。以植被建设为目标,按照土属逐个地进行了适宜程度的定性研究和障碍因子的定量化分析。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土壤分类研究和土壤数据库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着重要的学术思想;同时也为乌鲁木齐东南部丘陵荒地的绿地建设工程与植被保育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