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画、壁画、以及油漆、墙面粉刷工艺在建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和装饰作用,它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的使用期限,也奠定了建筑的整个色彩外观的基调。本文以山西省现存的古建筑和已发掘的早期居住遗址为出发点,初步探讨了传统建筑中表层材料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重点阐述了在山西地区被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工艺。文章首先辩证地说明了表层材料与传统建筑的关系,指出,表层材料的出现与演变和建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穴居时代的草筋泥找平、白灰抹面主要用于居住面及墙面的找平和修饰。随着建筑由穴居转移到地面木构建筑,表层材料也发生变化,以应对包括木材、土体、砖石在内的多种建筑结构实体。这样,表层材料随着建筑结构实体的分化而产生了分化——木构件、夯土墙体以及地面各自形成了表层结构——“青锁”、“皓壁”与“丹墀”。在木构建筑成为传统建筑的主流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应用在木构件上的表层结构最终形成彩画,墙面上的则发展成壁画和石灰抹面,而地面上的则由于铺砖的出现而被取代了。接下来,文章着重介绍了现今在山西地区被传承下来的表层材料施工工艺。通过与清代官式做法相比较,笔者发现山西地区的传统工艺从材料的取材和制作到工艺的施工,都体现了独具特点的地方性。官式做法施工工序严谨、匠人分工严格,做出来的效果死板、僵硬,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而山西地方做法中分工不够明确,往往出现匠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这样导致了施工工序不够严格,但是在具体施工中匠人却掌握了很大的灵活性,使得彩画灵活多变,生动活泼,体现了可贵的地方特点。传统建筑表层材料的施工技术始终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材料的原材料已经很难获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化学材料。所以文章在末尾,对比分析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发现这种材料的逐渐取代和变化有其合理之处,也有需要人为去克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