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初探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获得资源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断爆发,究其原因不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的问题,这还涉及人类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关怀。因此,人类必须重塑价值观,提升道德素质,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环境道德教育是确立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根本。本文首先厘清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环境道德的内涵及其核心内容,在此理论背景下环境伦理学实践层面的内容——环境道德教育应运而生,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延伸与扩展,引导公民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对于环境的危害,提高公民环境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生态文明,重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介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接着探讨的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就此在广西地区开展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调查,并联系全国范围的相关调查,采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当前中国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情况,当前环境道德教育存在以下缺失:教材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效果不佳。基于前文的调查,分析我国环境道德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四:第一,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滞后;第二,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第三,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第四,环境影响的间接性。得出影响环境道德教育的原因,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找到依据。探讨中国环境道德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有的成功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环境”教育模式提出的“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养成个人的环境道德素质”对于提高本国公民素质意义极大,也为我们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在理论归纳和实践把握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环境道德教育实用性的方法,本文对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了初步地探讨:第一,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创新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方法;第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环境道德教育舆论氛围;第三,贴近家庭实际生活,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空间;第四,借鉴国外环境道德教育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此对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环境道德教育建构一个成熟完善的体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总之,中国现行的德育体系、内容、方法注入环境道德教育这一新的思维和教学模式,为改进中国学校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期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推进环境道德教育有所稗益。
其他文献
严滩之辨,无疑是王阳明晚年思想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名副其实的“究极之说”。它不仅仅是天泉问答的继续,更是阳明本体工夫论以及由此衍发的境界论的终极性结论。具有极丰富的哲学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使得人们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全面渗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其巨大的影响深深地吸引了广大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当今世界的一个趋势便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化。在对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的研究与激烈争论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学术观点纷纷出笼,各家各派争奇斗艳。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也就因时而异,同时也因人
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强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引导作用,以此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现代新儒家是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群体,他们一方面赞成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另外一方面又反对全盘西化,坚持认为中国不能采用与传统文化完全决裂的激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艺苑中一朵灿烂的奇葩。然而当历史进入全面开放的21世纪,承受着西方如潮的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