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1HMRS代谢变化与临床评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其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9例超急性期,11例急性期),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常规核磁共振(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1HMRS检查,研究不同检查方法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均给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1HMRS的检查分析。比较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1月的1HMRS图像特征及代谢产物变化,并分析代谢产物变化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在2-15分之间,平均(6.02±3.87)分,治疗1月后NIHSS评分在0-15分之间,平均(3.63±2.89)分,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常规MRI及DWI病灶所示范围,得到1HMRS图谱在20例患者治疗前均呈现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下降的情况,且下降程度不同,病灶区明显低于对侧区,20例患者病灶区均不同程度出现升高的乳酸(LAC)双峰。20例患者入院时NAA/CR与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的NIHSS评分呈负相关,入院时LAC/CR与治疗1月后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而入院时的LAC/CR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无相关性。结论1.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区NAA/CR、LAC/CR值与治疗1月后的NIHSS评分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脑梗死预后。2.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区NAA/CR值越低,患者入院时病情越严重,可以评价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3.急性脑梗死病灶中心区LAC/CR值不能评价入院时病情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