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视觉质量的临床评价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q12262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眼内散射光及对比敏感度(CS)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态差异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只眼)及健康对照组26例(26只眼),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3组,皮质性白内障组33例(33只眼),核性白内障组20例(20只眼),后囊膜下白内障组23例(23只眼)。使用综合验光仪测量患者的BCVA,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检测患者的CS,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检测患者的眼内散射光,视功能指数(VF-14)量表评价患者的主观视觉质量。   结果:   皮质性、核性及后囊膜下白内障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年龄、BCVA、眼内散射光、3、6、12、18c/d的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83,F=103.925,F=31.760,F=28.871,F=65.889,F=66.453,F=61.540;P=0.000)。经SNK-q检验,健康对照组的BCVA、眼内散射光、不同空间频率的CS与3种形态白内障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核性及后囊膜下白内障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囊膜下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散射光及不同空间频率的CS与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性与核性白内障年龄、散射光及不同频率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形态白内障的VF-14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1,P=0.000)。矫正年龄影响后,皮质性、核性、后囊膜下白内障的BCVA与散射光均不相关(r=-0.227,r=-0.279,r=-0.373;P>0.05);BCVA与3、6、12、18c/d的CS相关性为:与皮质性白内障成线性正相关(r=0.569,r=0.517,r=0.500,r=0.449;P<0.01,);与核性白内障成线性正相关(r=0.657,r=0.542,r=0.513,r=0.492;P<0.05);与后囊膜下白内障均不相关(P>0.05)。VF-14量表与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的BCVA、散射光及3、6、12、18c/d的CS与相关(r=0.670,r=-0.740,r=0.811,r=0.826,r=0.809,r=0.720,P<0.01;r=0.731,r=-0.721,r=0.816,r=0.769,r=0.738,r=0.728,P≤0.01),与后囊膜下白内障的CS及散射光相关(r=-0.910,r=0.879,r=0.896,r=0.874,r=0.844;P<0.001),BCVA不相关(r=0.370,P=0.090)。   结论:   视力检查可能会低估皮质性、核性、后囊膜下混浊等形态差异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后囊膜下白内障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最大。眼内散射光及CS可以灵敏、全面的定量白内障患者真实的视觉质量,以指导治疗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靶向调控跨膜蛋白Claudin-1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黏膜屏障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L-精氨酸(17mg/100g)分2次间隔1h腹腔注射制
[摘 要] 本研究在真实任务情境下,探讨教师期望反馈对学生在具体任务上所采用的成就目标和体验到的学业情绪的影响。选取北京某大学大一两个班的277名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类型的教师期望反馈。研究发现,在常模参照反馈条件下的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在自我参照反馈条件下学生的焦虑水平。在常模参照反馈条件下的学生表现趋近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自我参照反馈条件下学生在这两个取向上的得分。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