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是1990年由Frenkel等首先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嗜人淋巴细胞病毒,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HHV-7在人群中感染率很高,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原发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婴幼儿急疹和玫瑰糠疹。初次感染后往往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人体内。HHV-7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都以CD4分子为受体,二者存在相互拮抗的关系。为此,人们设想以HHV-7为基础设计病毒载体和药物用于AIDS的防治。然而,由于HHV-7侵入CD4~+T细胞具体的分子机制迄今仍不清楚,其在AIDS防治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探讨之中。本文旨在探讨HHV-7侵入CD4~+T细胞的分子机制。由于疱疹病毒侵入靶细胞的机制相对保守,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gB、gH、gL和gO四个蛋白上。本研究获得了HH-7编码gB、gH和gO糖蛋白的基因,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了它们和CD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无病毒的细胞融合检测,研究了糖蛋白gB、gH、gL和gO能否介导膜融合。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一、HHV-7南京株YY5包膜糖蛋白gB、gH、gO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HHV-7南京株YY5接种预刺激的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当镜检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时,抽提细胞培养物的核酸为模板,通过PCR分别扩增出编码gB、gH和gO的基因,并克隆至pUCM-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Top10,通过蓝白斑和菌落PCR筛选鉴定重组菌。对阳性克隆质粒中的gB、gH和gO基因分别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同Genbank中HHV-7 RK株和JI株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均达99%以上。gB、gH、gO的克隆、测序进一步丰富了HHV-7南京株YY5的基因组信息,并且为随后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二、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gB、gH、gO与CD4的相互关系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糖蛋白gB、gH、gO的蛋白结构,推测其膜外区。以PCR方法分别扩增gB、gH、gO的全长基因和膜外区相应的核酸片段,构建相应的酵母双杂交重组猎物质粒。将重组猎物质粒分别转入已含饵载体pAS2-1-CD4的酿酒酵母Y190中,以pACT-gp120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用SD/-Leu-Trp-His营养缺陷培养基、PCR和Western blot法筛选正确插入外源基因且能表达重组蛋白的阳性克隆。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确定阳性克隆的两个载体中插入的外源DNA片段的表达产物能否相互结合。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含有CD4饵载体及gp120猎物质粒的Y190呈现阳性结果;含CD4饵载体与HHV-7的gB、gH、gO核酸片段的猎物质粒的Y190均呈现阴性结果。三、HHV-7糖蛋白gB、gH、gL、gO介导细胞融合的研究构建含gH、gL、gB、gO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以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获得抗血清,Western blot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将含gH、gL、gB、gO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以不同组合与质粒pT7EMCLuc共同转染293T细胞,CELISA检测HHV-7糖蛋白在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表达,并与转染了质粒pCAGT7的SupT1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报告基因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来定量细胞融合的水平。并用抗CD4单抗预处理SupT1细胞,观察虫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gB、gH、gL和gO共表达能介导细胞融合;抗CD4单抗预处理SupT1细胞,对细胞融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在HHV-7侵入CD4~+T细胞的过程中,糖蛋白gB、gH、gL和gO介导了膜融合;且CD4分子参与了膜融合的过程。结果提示CD4分子的配体可能以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为深入探讨HHV-7感染过程中糖蛋白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将HHV-7用于AIDS的防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