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陶业的民族考古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j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器蕴藏的信息并非不证自明,其非物质性的内涵更加隐晦。要对古代陶器进行文化阐释,就很有必要运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文章以具有新考古风格的民族考古学为指导,近距离地对中国传统制陶点展开了一次高分辨率的观察。通过挖掘传统制陶业的内涵,并确认制陶业相关行为留下的可辨痕迹,文章初步建立起制陶业人类行为和物质遗留的映射关系,进而将其应用到考古学假设的验证上。对36个传统制陶点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后,文章以制坯方法和烧制方法为标准,将它们分为5个类型。并排列为:1.捏塑成型,平地露天堆烧→2.泥片贴筑法/模制法/无陶轮泥条筑成法,平地封火堆烧→3.有陶轮泥条筑成法,一次性泥壳窑→4.泥条筑成粗坯再拉坯成型,无顶窑烧制→5.拉坯成型,陶窑烧制。可以看出,拉坯成型法是直接从泥条盘筑法演变而来。当然,以上只是制陶术发展的大体脉络,实际上还存在过渡类型、亚型和异型。接着,文章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将传统制陶业解构成7个环节,梳理出该文化事象自身的发展逻辑及其与制陶业发展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该环节的行为与物质遗留的关系,进而引申出对原始制陶研究的具体启示。1.原料选取及处理。不同的制陶点选取和加工陶土的方法存在差异,会体现在陶器、陶土加工工具、取土坑和泥料坑上。在考古实践中,需综合搜集这些证据。2.制坯工艺。现存的制坯方法包括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模制法、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粗坯再拉坯成型法及拉坯成型法等。不同的制坯方法在制陶工具和陶器上都有体现,其中有的信息具有指示作用,应当予以重视。3.装饰工艺。传统制陶业的许多装饰都是脱胎于实用需要。对于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拍印纹,要具体分析它是制作痕迹还是装饰纹样。4.烧制工艺。烧陶是人为行动对客观物质根本性的改造,极具辨识性。结合陶窑和出土陶器,便可大致推测出当时的烧制工艺。5.制陶地点。包括取土地点、存土地点、制坯地点和烧陶地点,大多在房屋附近,其中有的地点可能是重叠的。在制陶家庭中,烧陶地点和制坯地点常常分散在不同地方,而在制陶作坊中,则一般集于一处。6.使用方式。根据民族学材料,陶器最初应是作为炊器使用。然后传统制陶业经历了“一器多用”到“一用多器”的发展历程。7.交换与分配方式。包括馈赠、以物易物、市场交换和强制性再分配等四种形式,并且它们可以共存。在考古实践中,应结合陶器的分布、陶器集市的有无等线索推断当时的交换和分配方式。陶器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探讨陶器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梳理,文章发现传统制陶业存在村寨、家庭、性别等三个层面的社会分工。至于制陶行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形式,则大体有如下演变:1.制陶为女性或男性的副业,农闲时业余进行,家庭的经济来源依赖农业→2.男性专职制陶,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农业→3.制陶户专职制陶,不再农作,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制陶→4.不同陶工集体生产的作坊制陶业。从第3阶段开始,制陶业与农业分离,实现专业化。事实上,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共存,甚至可以逆向发展。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留下的物质痕迹也不同,其中轮制、陶窑、标准化、规模化等可作为关键信息来把握。陶器研究的第三阶段是“透物见人”,解析行业背后人们的状况。文章从如何识别制陶者、制陶者的传承以及制陶者的迁徙等3方面进行了研究,给古代制陶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以上研究,一方面对传统制陶业有了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根据制陶业物质遗留与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对古陶器研究的具体启示。这些推论,有的已经与考古学假设相互验证,为陶器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径。
其他文献
腹股沟疝手术方法很多.1989年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修补(tension-free)"[1]原则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腹腔镜手术径路、视觉角度、解剖特点等与传统修补
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应用肠溶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2019年6至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8例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法为抽签法,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