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域范围内各类经济的总和。作为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相对独立运行的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从空间地理分布来看,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分布在各个县域范围内,大多数农户居住在县以下的农村中。因此,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经济的综合。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单位,农户行为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生存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整个过程中,农户的经营行为、经营效率、经营目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劳动力转移行为等也从不同层面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户和县域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县域经济这一特殊背景下,以时间为轴线,对农户行为的逻辑分析及变迁规律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农户的行为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文章采用了农户行为分析框架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农户行为进行分析,在深入了解农户微观行为的基础上,探讨农户行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县域及县域经济、农户及农户行为等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户行为的相关理论做了相应的梳理和总结。其次,对县域农户在封闭阶段、有限开放阶段和开放阶段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农户行为变迁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部分即为主体部分。再次,从外部影响和内部影响两个视角分析影响农户行为的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对农地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两个主导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探讨农户行为变迁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主要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最后,对前文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农户自身素质、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政府行为等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