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成熟的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1972年开始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就迅速发展,而直到2010年,我国才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股指期货一经推出,引发了学者们的集中研究,并开始基于金融期货的特点设计交易策略。2015年中金所先后推出上证50ETF期权和上证50股指期货,至此,我国进入期权时代,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产品品种慢慢丰富,并且存在完整的现货-期货-期权链条。期权的推出打破了只能研究国外交易数据或者只能研究国内仿真交易数据的困境,但是总结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股指期货与现货价格、期权与现货的价格,为了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对现货-期货-期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乏重要意义。这篇文章虽然是把上证50股指期货和50ETF期权价格作为研究对象,但是在实证分析中是把现货、期货、期权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日内5分钟高频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价格发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期货与ETF之间、股指期货与期权之间、ETF与期权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虽然上证50股指期货的上市时间晚于上证50ETF和ETF期权,但相较于期权市场,股指期货准入门槛低,再加之股指期货的交易成本低,这些特点使得股指期货的交易十分活跃,对市场新信息能够较快地反应,短期内,股指期货在价格引导方面会起到主导作用。在样本区间内,对于5分钟高频数据,上证50股指期货收益率与上证50ETF期权收益率在波动上有双向的引导关系,且50股指期货收益率在期权收益率之前变动,股指期货的收益变动领先期权3期,时间为15分钟左右;上证50ETF收益率与上证50ETF期权收益率在波动上有双向的引导关系,且期权的收益率先于ETF变动;上证50股指期货收益率与50ETF收益率在波动上有双向的引导关系,且ETF的收益率先于股指期货变动。以期货与期权的领先滞后关系为基础,寻找衍生品的交易点,设计期权交易策略。交易情况对比显示,随着期权市场的不断发展,以股指期货涨跌来寻找期权交易点的可操作性逐年增强,用期货涨跌来捕捉期权价格变动规律的可靠性也逐渐增强。虽然都属于日内高频数据,与5分钟、15分钟相比,30分钟的时间间隔较大,无法正确捕捉期权的价格变动,因此以期货30分钟的涨跌来筛选期权交易时点是不可取的。在认购期权的交易中,以股指期货每15分钟的涨幅作为筛选期权交易的时点,可以得到较高的净值增长;在认沽期权的交易中,用期货每5分钟跌幅筛选交易机会可以得到更高的短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