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中国农村已走出了两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大多已返回家乡,而新生代农民工正活跃在城市舞台上。新老农民工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代和年龄上,更体现在社会阅历、教育情况、生活期望、行为方式,乃至于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得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显著的自我意识、模糊的身份认同、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渴求社会公正,希望能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然而,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需要。目前他们的需要状况很不乐观,需要心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需要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需要的层次未能有效升华,需要的类别未能正确认知。他们的需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政策的分割式偏向阻碍了需要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户籍制度不适宜,劳动立法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健全;二是教育主体的模糊定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如政府教育偏位,工会教育错位,社区教育缺位;三是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导致了需要心理的认识误区。新生代农民工对需要的功能、层次、类别的认识很不到位。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指导下,借鉴马斯洛需要理论和其他动机理论的合理成分,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出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调整宏观政策,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功能。要逐步消除制度藩篱,加快完善劳动立法,分步实施社会保障;其次要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通过政府树立教育导向,依靠工会搭建教育平台,依托社区构筑教育网络;最后要引导需要心理,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认知。根据需要的功能进行引导,发挥需要功效。根据需要的层次进行引导,满足优势需要。根据需要的分类进行引导,端正需要态度。本论文以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为切入点,在研究角度上有一定创新性。但由于个人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