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大学生既是学生组织的主体又是学生组织的管理对象,学生组织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阵地。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与世界全面接轨的影响,大学生组织在高校内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数量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深远,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目前形势下研究大学生参与组织情况和大学生组织建设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作者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组织归属与组织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组织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特别是大学生组织归属状况、大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查找目前大学生组织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组织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为大学生组织在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下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管窥之见。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组织,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组织参与及归属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三部分为大学生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第一部分当中,作者从管理学、组织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大学生组织的概念,认为大学生组织是在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中,以服务于教书育人为目的,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功能,有固定机构的组织。大学生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和一种,既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目的性、有序性、流动性、松散性、业余性、灵活性等等,网络虚拟组织还具有虚拟性和超时空性。大学生组织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如校内组织与校外组织之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分、强制型组织与志愿型组织之分、现实组织与虚拟组织之分。大学生组织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如大学生组织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心理健康等;可为高校与社会对接架起桥梁与纽带;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第二部分当中,作者对在2008年底开展的大学生组织参与与归属状况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此次调查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基础,作者以省内部分高校学生组织为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查阅有关资料、座谈会等形式对大学生组织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作者发现目前大学生参与各种组织的范围广、热情高、期望值大,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作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参与校内组织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参与校外组织的比例却在增加、网络组织已渗透到大学生组织当中。在众多的组织当中,正式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大学生对社团组织和党团组织的归属感最强。分析了不同组织育人的效果和目前大学生组织的管理运行状况。在第三部分当中,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既抽象又具象地对大学生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者认为在大学生组织建设中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和方向性原则。作者从理论上思考、从实践中入手,从社会、学校、大学生组织和大学生个体四个层面考虑,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组织的具体建议,如要弘扬团队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组织归属感的层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组织的基础建设、要加强大学生组织的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参与组织活动等,特别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非正式组织和网络虚拟组织的研究,趋利避害,发挥各种组织的正向作用,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