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弥渡县二郎铜矿床主要是以铜矿为主,伴生银等多金属铜矿床,区域上处于滇西板块与扬子板块接合部位,兰坪-思茅坳陷带东缘,属于兰坪-思茅坳陷带上的一个小型矿床,为一个构造热液蚀变型铜矿床。兰坪-思茅坳陷带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床资源,是云南省著名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个大中型铜多金属矿床。兰坪-思茅坳陷带铜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中新生代砂岩、粉砂岩、砂砾岩以及泥岩组成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中,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由于兰坪-思茅坳陷带目前所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尤其是中大型矿床均集中分布于兰坪-思茅坳陷带西缘和中轴带,东缘仅限于一些小型矿体。一直以来国内的众多学者多集中对西缘和中轴带进行研究,对坳陷带东缘的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坳陷带东缘的矿产勘查开发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区域内铜多金属的研究程度较低。因此,在该区开展铜矿找矿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以云南省核工业二○九地质大队和弥渡二郎矿业有限公司共同投入资金开展的弥渡县二郎铜矿勘查项目为依托,以收集整理验证已取得的兰坪-思茅坳陷带铜多金属矿勘查资料、成果等为主要支撑,以弥渡县二郎铜矿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取得的勘查数据资料和成果,对弥渡县二郎铜矿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弥渡县二郎铜矿的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模型,为研究区内铜矿总体勘查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后备资源储备地。通过对弥渡县二郎铜矿开展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工程施工,结合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成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①弥渡县二郎铜矿受岩性和构造严格控制,含矿地层为白垩系上统南新组下段(K2n1),铜矿体均赋存于该地层内的NNW向F1构造带内,NNW向构造为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白垩系上统南新组下段(K2n1)为重要的容矿地层;②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蓝铜矿和孔雀石为主;③矿化强弱受含矿热液特征影响明显,矿化集中于硅质胶结致密,且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较强的砂岩和砂砾岩内;④矿石及围岩中Si、Al、Ca的含量普遍较高,Cu与Al、Fe、Ca、Ag呈正相关,且与Ag的相关性最强,与Si呈负相关,与Mg、Au基本无相关性;⑤矿石和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态非常相似,具右倾特征,说明同属于轻稀土(LREE)富集型;∑REE平均含量介于顶底板围岩之间,LREE/HREE变化较小,反映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⑥铕呈较弱负异常,铈无明显异常,说明矿床的沉积岩形成于海相至陆相过渡的沉积环境,成矿物质的来源不仅与源区母岩有关(兰坪-思茅坳陷带东缘沉积岩),也有外来流体成分的加入(兰坪-思茅坳陷带东缘火山岩);⑦铜矿体及其赋存的北北西向F1断裂带均不同程度遭受成矿后期次级近东西向左行平移断层和其他断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左行平移断层和其他断层将F1断裂带及其带内的铜矿体错移或错失,对矿体起破坏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开展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区域成矿特点、岩石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成矿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区的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模型,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