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米佐夫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123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列米佐夫(1877-1957)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创作风格十分特殊的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为丰富,创作中既包括《池塘》、《教妹》、《钟表》和《在囚禁中》等中长篇小说,也包括童话集《循着太阳运行的方向》和伪经故事集《柠檬园》,还有一系列自传作品的和短篇小说及戏剧,对同时代及后代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列米佐夫的大多作品在作家生前都被苏联当局禁止,作家本人也因为不认同当时的政治形态而被迫流亡国外,但是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其作品充满了作家对新旧时代交替中有关个人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创作中关于人生存的无奈和悲剧,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时间问题和关于人的异化等问题都传达了列米佐夫对生存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存在主义思想皆有共同之处。因此,以存在主义思想为指导来解读列米佐夫的作品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绪论,正文以及结论,其中论文正文共包含四个部分。主要以作家几篇长篇小说《教妹》、《钟表》、《在囚禁中》、《池塘》等作为研究文本,结合文本细读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作家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对列米佐夫的主要创作成就的介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作为西方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思想,并探讨当时俄罗斯不同作家笔下共同的存在主义思考,以及列米佐夫在创作和思想中闪现的关于个体生存的思想光芒。第二章从存在主义世界荒谬论的角度聚焦列米佐夫笔下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首先分析了《教妹》中布尔科夫大院中底层人物的遭遇及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和主人公马拉库林生存意识觉醒后的反抗及失败,之后分析了高墙之内个体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印证了“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的存在主义观点。第三章则分析了存在主义视角下有关时间的问题,首先分析了《钟表》里面的物理时间意义——即无意义的痛苦人生的象征;而后结合《教妹》中作家关于梦境的描写,分析脱离三维世界存在的梦境时间之于个体存在的意义。第四章从存在主义异化的角度分析了列米佐夫作品中个体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物的自我异化,其中涉及到人在极端境遇下外貌和性格发生的变化,以及经历大变故之后心理方面发生的异化;而后从“他人即地狱”的角度分析个体和他人之间异化了的关系,正好印证列米佐夫笔下“人对人是木头”的结论。在结语部分则通过对前文的归纳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创作中存在着许多和存在主义相关的主题:人的生存困境,人与时间,个体异化,将列米佐夫的作品同舍斯托夫,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以及萨特等存在主义学者的哲学结合起来。列米佐夫在自己的创作中从未停止思考存在,并竭力探讨人类走出种种生存困境的方法和出路。
其他文献
介绍了数据挖掘的由来、概念、功能、应用领域,指出了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方法的区别,通过翔实的事例,提出了数据挖掘的服务性、大众性、效益性等特点.
纳米陶瓷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使材料的超塑性、强度大为提高,对材料的电学、热学、磁学、光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为材料的利用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对纳米
徽州雕刻作为一种极具传统艺术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是现代中式家具设计中重要的装饰元素。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徽式家具雕刻的布局、题材、形式及意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出身,人生道路大致相同,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
盾构隧道管片设计是盾构隧道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整体安全与质量。现有设计多采用经验法,管片各项设计参数相对保守,导致受力和变形的安全富余量较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了资源浪费。鉴此,本文结合佛山地铁2号线穿河隧道工程,基于径向基代理模型技术对盾构管片展开设计优化研究,同时给管片的优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并为管片及同类问题的设计优化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以下为本文主要内容:(1)为
21世纪以来,ICTS的不断发展,正悄然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速各个产业的更新变革。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对物质(土地、能源等)的高度依赖,数字经济时代则以非物质为劳动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的实时更新为内核,以ICTS为重要载体,以互联网为生产领域,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不断加深数字劳动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对传统劳动进行重新分工,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