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自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这两者是生态经济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在地处三江源的青海牧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间顾此失彼的问题、两者间关系的平衡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够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是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逐渐从传统的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是当今生态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青海牧区应从生态经济两主体要素间耦合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入手,具体开展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并配以黑土滩的综合治理、盐碱地合理开发、草原面积的严格控制等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目前,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已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的层面。要想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政治方面,要适当地进行政策扶持;在经济上,一方面要改变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发展特色经济,适度控制开采力度;在文化方面,要增强当地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意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互相耦合作用在任何地方都存在,但是在各个地方的存在意义和方式各不相同。在青海牧区,三江源头和西部边沿、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生态经济的独特的战略意义。而于本文的研究,无论是概念探析,还是问题的着眼点、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对策都有着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群落保护问题以及牧民的生活方式地改进、生活质量地提高等社会问题研究甚少,还有待本课题的扩展研究。总而言之,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下去。并且,青海的几大牧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合理的发展方式来控制住草原面积沙化、黑土滩化和盐碱化的程度。以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青海牧区的环境质量的加速恶化是必然的,在青海牧区的存在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才能让青海牧区的生态经济常规化发展。否则只能是短暂的、当代的发展是一种不持续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