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ET-1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析研究其在临床应用上的具体治疗效果,探索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最大程度地恢复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采集100例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部MRI或CT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1995年的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选患者均于出现症状24小时内入组,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保护脑细胞、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 mg/次,3次/d,一个疗程14d。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头CT,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并于患者入院后24h内及治疗后第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h、3d、7d及14d清晨抽空腹肘静脉血检测ET-1浓度。健康对照组选取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只抽一次血。血浆ET-1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血常规及肾功、肝功、电解质、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并观察患者在丁苯酞治疗期间的临床不良反应。  结果:  (1)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血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未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并且治疗后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总显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为60.0%高于对照组34.0%,差异有显著性(x2=14.465,P<0.05),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为78.0%,亦高于对照组的62.0%,差异有显著性(x2=7.786,P<0.05)。  (3)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ET-1浓度分别为131.56±10.69ng/ml和129.79±10.26ng/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061,P>0.05);试验组的第3、7和14天血浆ET-1浓度分别为100.63±10.51ng/ml、76.04±9.99ng/ml和46.90±8.55ng/ml,对照组的第3、7和14天血浆ET-1浓度分别为115.64±10.55ng/ml、93.13±10.32ng/ml和67.10±9.95ng/ml,两组内ET-1浓度在不同时间点有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在同一时间点试验组的ET-1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脑梗死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行血常规、肾功、肝功、电解质、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检查,试验组有2例出现ALT升高,1例ALT45U/L,1例ALT73U/L,未予干预,停药后两周复查恢复正常。  结论:  (1)丁苯酞可以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的浓度下降;  (2)丁苯酞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安全,疗效肯定。  
其他文献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复杂的导致生殖功能障碍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发病率占全球育龄女性5%~10%,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不排卵,以高雄激素血症和
目的:Epiplakin(EPPK)属于plakin家族,是一种细胞骨骼连接蛋白,是在表皮下水疱病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原,在复层上皮及单层上皮都有表达,与中间丝关系密切。在正常情况下。E
目的: 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