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肝硬化患者体内白假丝酵母菌种群结构特点 目的 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研究肝硬化患者体内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分型及种群结构特征。 方法1. 365份粪便标本分别来自181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184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患者体内其他解剖部位采集的标本207份;包括口腔103例;胸腹水84例;血液20例。以沙保罗琼脂培养基进行酵母菌分离培养;经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初步鉴定及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最终鉴定确定白假丝酵母菌;应用7个管家基因对所有被确定为白假丝酵母菌的菌株进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鉴定;整合STs确定二倍体序列型(Diploid sequence types;DST )。2.对源于粪便菌株的DST经MEGA7.0软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arithmetic means;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经卡方检验对比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体内定植的白假丝酵母菌种群结构差异;采用eBURSTv3软件对所有DST进行同源性分析;分出克隆聚集群(Clone Cluster;CC)。3.对肝硬化患者其他解剖部位分离培养出菌株的DSTs运用MEGA7.0软件经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对2个以上解剖部位培养出的菌株通过核对核苷酸序列分析不同基因型的差异。 结果1.共分离培养出121株白假丝酵母菌(粪便88株:肝硬化组52株;正常对照组36株;肝硬化口腔22株;胸腹水8株;血液3株);产生97个DST;其中新的DST60个;174个ST;其中是新的ST13个;在7个管家基因中有94个变异性多态性位点;其中管家基因AAT1a平均每个变异性多态位点可确定2.55个ST;MPIb平均每个变异性多态位点仅可确定1.18个ST。2. 来源于粪便的88株白假丝酵母菌归属于14个进化分支(Clade)和2个单体型(singleton);按eBURST归属于23个克隆聚集群(Clone cluster;CC);16个单体型。88株白假丝酵母菌中肝硬化组52株;正常对照组36株。肝硬化组白假丝酵母菌以进化分支Clade8为主;其所含菌株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2/52:3/36;χ2=12.07;p=0.001<0.05)。正常对照组以进化分支Clade18为主; Clade18所含菌株数和肝硬化组差异无显著性( 8/36:10/52;χ2=0.117;p=0.731>0.05);经eBURST进行同源性分析;94.44%的Clade18菌株归属于克隆聚集群CC8(17/18);CC8共同祖先为DST 727。肝硬化组中以DST1931菌株检出最高(5/52;9.61%);高于该基因型在正常组的检出率(1/36;2.78%);但差异无显著性(χ2=1.565; p=0.394>0.05)。3.从肝硬化患者其他解剖部位分离培养出的33株白假丝酵母菌归属于8个进化分支;3个单体型;其中Clade8(11株)和Clade18(8株)是主要进化分支;11株由胸、腹水和血液分离培养出的白假丝酵母菌中有7株菌(63.6%)来源于Clade18(4株)和Clade8 (3株)。22例肝硬化患者同时从粪便和其他解剖部位分离培养出白假丝酵母菌(16例口腔和粪便;3例粪便和腹水;2例粪便和血液;1例口腔;粪便和腹水)。其中7例肝硬化患者粪便和其他解剖部位分离的菌株基因型一致;其余15例肝硬化患者粪便和其他解剖部位分离的菌株基因型有差异。通过核苷酸序列对比;共有33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不同;32个位点出现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现象。 结论1. 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存在多态性;管家基因中AAT1a鉴别能力最强;而MPIb更稳定。2. Clade8是白假丝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定植的特异性进化分支;Clade18中CC8是该地区人群肠道内定植的白假丝酵母菌常见的克隆聚集群。DST1931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肠道内定植的优势基因型。3. Clade8 和Clade18可能是当地引起肝硬化患者深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两个主要进化分支;肠道是肝硬化患者深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来源。LOH现象是导致同一肝硬化患者不同解剖部位定植的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 肝硬化患者体内白假丝酵母菌定植因素及药敏实验 目的 调查肝硬化患者白假丝酵母菌体内定植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抗真菌药敏实验了解有无特异性基因型或进化分支的耐药菌株;为肝硬化患者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通过卡方检验比较白假丝酵母菌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粪便中检出的差异。2.以问卷形式采集肝硬化组181例患者个人信息;根据Child-pugh分级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白假丝酵母菌体内定植影响因素。3.运用常量稀释法对健康志愿者和肝硬化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1.肝硬化组粪便内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52/181:36/184;χ2=4.188;p=0.041<0.05)。2.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经济收入、饲养动物、饮酒、吃腌制食品、生食大蒜、>7天使用抗生素、Child-pugh分级对肝硬化患者体内白假丝酵母菌的定植有影响(P<0.05)。白假丝酵母菌在体内定植的风险与使用抗生素类别无关(OR:0.47;p=0.178>0.05)。3.药敏结果显示121株白假丝酵母菌共有8株耐药(其中2株来源于同一位肝硬化患者不同解剖部位);所有耐药菌株均对伊曲康唑耐药; 而对5-氟胞嘧啶敏感;有7株菌对伏立康唑耐药;4株菌对氟康唑耐药;最常见耐药进化分支为Clade18(5/8;62.5%);肝硬化患者不同解剖部位分离出的菌株药敏结果一致。 结论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白假丝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体内更易定植。2.年龄增长、女性、饲养动物、饮酒、吃腌制食品、>7天抗生素使用和患者病情重增加白假丝酵母菌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定植风险。经济收入高和食用生大蒜可降低白假丝酵母菌在患者体内定植机会。3. Clade18是主要耐药进化分支。耐药菌株表现出对唑类药物耐药;而对5-氟尿嘧啶敏感;提示该地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唑类抗真菌药。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的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不同;但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提示不同解剖部位的白假丝酵母菌可能源于同一白假丝酵母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