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长结构的裂缝控制研究中,材料时效性能和环境时效作用是两大关键因素。材料时效性能包括混凝土收缩和徐变、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和蠕变等;环境时效作用是指结构所在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等。我国现有的建筑工程规范缺乏有关这些时效作用的计算方法,给超长结构的抗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从各种材料时效作用的计算模型中选择出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模型,将相应的收缩、徐变作用的时程曲线等效为时程温度曲线来考虑材料时效。此方法是在现有等效温度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故称为改进的等效温度荷载法。在考虑环境时效作用时,以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以多年日均温度记录为样本,推导了具有95%保证率的年最大正、负温差以及结构在任意温度下成型的多年一遇年最大正、负温差。为了验证改进的等效温度荷载,对轨道11号线嘉定城北站II标段进行了施工阶段实测,以实测数据与相应的ANSYS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由于施工阶段的实际气温变化很小,故实测数据能很好地反映材料时效的作用。比较结果证明了改进的等效温度荷载法的准确性。由于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结构的抗裂性能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