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背景: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病因,占颅内出血的25%,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而SAH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损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残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影响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CVS既可以导致继发性脑缺血,也同时降低颅内血流量,继而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率。如何选择手术时机,在既保证脑血管痉挛缓解,患者能耐受手术,又有效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是目前神经外科尚未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方面的研究都需建立在可靠的AN模型基础上。直至今日尚无一种能够完全模拟人颅内动脉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如何设计和制作与人动脉瘤相一致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是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及关键之所在。理想的动脉瘤模型应具备以下几个的要点:①动脉瘤的形态、病理结构改变、血流动力学等方面与自然动脉瘤相近或相同;②制作简单,费用低,周期短;③动脉瘤形态结构稳定,形状与大小可以控制,可重复性好;④应具备一定的体积,便于观察和实验操作;⑤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在实验期间不发生血栓,动脉瘤壁有一定强度,在一定时间内不易破裂。本研究建立采用显微缝合法建立一种血管痉挛期的动脉瘤模型,为研究血管痉挛前后的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帮助。实验材料与方法:(1)术前准备:取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9只,雌雄不拘,体重2.3~3.1kg。小剂量安定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溶液,30mg/kg经耳缘静脉缓慢一次静推全麻。(2)游离并切取小段右侧EJV:兔仰卧位固定,四肢及门齿分别固定于简易手术台三侧,手术游离一段长约1.5cm右侧EJV,显微镜下清除血管表面脂肪组织及外膜,勿损伤血管,中间留置1cmEJV,将其两端结扎,切取1段长约0.5cm的静脉段,用肝素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一端修整游离,另一端结扎成盲端,置入肝素化生理盐水中备用。(3)游离RCCA:钝性分离各颈前肌群,找到并确认RCCA后,仔细游离中段无分叉部分,在其下放置乳胶片。(4)行静脉囊-动脉吻合:显微镜下剥脱血管外膜,然后用临时血管夹夹闭RCCA近心端及远心端,在游离的RCCA中部作一长约2-3mm纵行椭圆形切口,将静脉袋口与RCCA行端-侧吻合。术后观察数分钟注意有无渗漏,查无渗漏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给予无菌纱布包扎。(5)术后行血管彩超及CTA检查:于术后2周行血管彩超检查测量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直径及血流速度,然后应用致血管痉挛药物(肾上腺素)在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使其产生类似于动脉瘤破裂所致血管痉挛,再次分别行血管彩超测量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直径及血流速度。血管彩超检查后1周再行CTA检查,测量用药前后的载瘤动脉直径及动脉瘤大小变化。所有检查结束后1周全麻下剖开颈部,找到并取下动脉瘤观察。实验结果:共成功制作侧方动脉瘤模型16个。彩超检查数据统计显示用药后载瘤动脉的直径较用药前明显缩窄,其内血流速度较前减慢,经统计分析皆具有显著差异(p<0.01),动脉瘤内血流速度用药后较前亦减慢,经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动脉瘤长宽径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在CTA检查中数据统计分析示载瘤动脉直径用药后较前缩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长宽径用药前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论:1.采用静脉囊型动脉瘤模型与致痉挛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建立兔血管痉挛期AN模型。2.通过血管彩超及CTA检测方法证实建立的血管痉挛期AN模型在形态学上与人颅内AN相似。而彩色多普勒及CTA的成功应用于血管痉挛期AN模型的评价,成为血管痉挛前后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研究新的辅助工具。3.通过本实验建立的兔血管痉挛期AN模型方法简便,成模时间短,可重复性好,更能模拟人类动脉瘤破裂后的血管痉挛效果,并为血管痉挛前后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