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受到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如此重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基于严峻的现实: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17081万吨,增加5.8倍。然而旨在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却并不顺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施选址地区群众的反对态度。国家发改委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发改环资[2014]2628号”文件明确指出:“不少项目从规划阶段开始就不断受到规划建设点附近居民和企业的抵制,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群众上访的现象”,这就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导致的邻避效应的部分影响。因此政府既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现实困境,又面临着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的邻避效应难题。邻避效应一直是环境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文献表明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本地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邻避设施的接受态度。这些因素有风险感知、专业知识、利益感知、需求感知、社会文化背景、公平感知、信任感知、人口统计变量等。但邻避效应发生机理还少有研究。本文选取杭州市九峰垃圾焚烧厂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在研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所选案例的具体实际,认为利益感知、信任感知、风险感知和公众参与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当地居民对邻避设施的接受态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研问卷,对中泰乡居民进行针对性的社会调研。基于问卷调研获得的306份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垃圾焚烧厂邻避效应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接受态度的影响效应远小于利益感知和信任感知;利益感知对接受态度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信任感知对接受态度的总体影响效应最大;公众参与对信任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信任感知对利益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本文建立了分析本地居民对邻避设施接受态度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确定影响本地居民对垃圾焚烧厂接受态度的关键性因素。本文验证了利益感知、信任感知、风险感知对公众的接受态度有显著的影响。但在本文的研究中,风险感知的影响效应远不及信任感知和利益感知。这应当有两方面的原因:(1)地方政府等参与主体的公信力不足,公众对其怀疑心态较重;(2)当地公众更注重良好的环境所附带的利益。本文还研究发现了信任感知对利益感知、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效应。这一方面更加突出了信任感知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制定影响公众信任感知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引入了公众参与因素,但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参与对风险感知有正向影响。这一点与本文的假设相反,也与常理相悖。应当是由于被调研者对“公众参与”的理解有误,以及公众普遍对政府部门缺乏信任引起的。公众参与没有对公众的接受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对信任感知、风险感知的强烈影响,间接影响公众的接受态度。这也突出反映了目前政府等参与主体公信力缺失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对参与主体信任程度的重要性。本文认为,政府在推进垃圾焚烧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信任感知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表现出最强的总体影响效应,因此引入非利益相关者-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增强公众对参与主体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对垃圾焚烧厂的接受程度。其次应当赋予本地区公众拒绝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权利。政府可以基于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若干备选地点,要求当地居民通过选举居民代表或者由当地政府作为代表同更高一级的政府对话。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动公众参与选址决策,使其为自己的利益承担责任;也可以使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处于相对公正的地位,增强公众对政府等参与主体的信任程度,更有利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