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胜山地处小兴安岭西北缘,是远东驼鹿(Alcesalcescameloides)分布密集区之一。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12月至3月,作者在借鉴以往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驼鹿数量进行评估,开展了驼鹿的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探讨了驼鹿对生境的利用,应用漩涡模型对影响驼鹿种群动态的因子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利用粪便和驼鹿的其它痕迹,调查了驼鹿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胜山仅有驼鹿87~24只左右,估计精度为62%,可靠性为80%,与1987年的调查相比下降了71%~67%。
2、采用Manly选择系数对驼鹿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胜山驼鹿多选择向阳坡(55.7%),坡度较小(69.6%),雪深≤40cm(92.1%)、距离公路较远(83.8%)、距采伐点>500m(83.4%)的地区。在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沼泽中,驼鹿的痕迹点多位于高、中隐蔽度地区(比例分别为92.9%、93.5%、90.9%、75.8%),草甸中驼鹿的痕迹点多位于中、低隐蔽区(比例为87%)。从坡位来看,驼鹿的痕迹点在针叶林中多位于中坡位与下坡位(比例为88.1%);在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甸中,痕迹点多发现于上坡位和中坡位(比例分别为86.1%、83.3%、82.6%);而沼泽中所发现的痕迹点多位于下坡位(比例为86.2%)。研究还发现,隐蔽度和坡度与植被类型显著相关(P<0.01)。
3、应用漩涡模型(VORTEX9.503)对影响胜山驼鹿种群动态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两种灾害因子均对种群产生一定影响,随着程度的加重,影响也越大,种群数量下降越快,尤其是在两种灾害(火灾和偷猎)共同作用下,驼鹿种群的衰退速度加快,100年后平均种群大小仅为5只。单次模拟灾害因子,发现偷猎(60%)的影响最为显著,灵敏度指数为0.8347。近亲繁殖对种群的影响很明显。随着二倍体致死当量的增加,灵敏度指数也升高,种群的衰退速度加快。种群对环境容纳量的变化也很敏感,当环境容纳量减少一半时,对种群的负面影响很严重。环境方差对种群动态具有一定影响,随着环境方差的增加,幼仔的死亡率增大。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幼仔死亡率在增高5%和降低5%的情况下,灵敏度指数分别为-3.8609和3.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