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真正起到治理作用了吗?——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同时,全球范围内不断爆出的公司丑闻也进一步暴露了现存公司治理体系的缺陷。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公司内部治理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是否有一种新的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呢?自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开始兴起机构股东积极主义以来,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可以通过投票、股东提案、私下协商以及联合其他机构等方式来参与公司经营,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治理已经取代接管市场成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基于此,本文在李善民和王彩萍(2007)、刘星和吴先聪(2011)以及Hartzell and Starks(2003)、Chung and Zhang(2011)等学者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并提出在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规模不断扩大、持股比例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是否真正起到了治理作用,其能否改善公司治理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并提高公司价值呢?  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就是一个很直接的角度。因此,本文以管理层治理和董事会治理这两大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作为衡量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其中管理层治理选择管理层薪酬激励变量来衡量,董事会治理选择董事会领导权结构(即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来衡量,并以资产周转率作为代理成本的代理变量,以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和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代理变量,以机构投资者持股为切入点,选用2007-201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委托代理成本是否降低以及公司价值是否得到了提升。  本文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可以显著影响高管薪酬水平,机构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2)机构投资者可以显著改善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可能性就越小;(3)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委托代理成本越低;(4)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提升公司价值,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价值越高。简而言之,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能够改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和董事会这两大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目前,机构投资者治理已经取代接管市场成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但丰富了公司治理理论,而且为论证机构投资者是否真正起到了治理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其他文献
做事,懒于思考,习惯于随大流,就不容易发现新问题;勤于思考,习惯于多角度去观察,多方位去尝试,往往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奥秘。  就说听课吧,我从教三十多年来,听了多少节课已无法准确地去统计了。只记得刚步入教坛时,师长们总是告诫我:“多听课,大有益。”那时侯,一有空闲,就去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课,至于坐在哪个位置上去听,从来没有去考虑,但是事实上总是习惯于坐在教室的最后边,坐在学生的背后,看着教师,听着教师
由于城区内施工场地非常狭小,往往在地下室有些部位没有施工作业面,导致地下室外墙防水需要反贴防水并且进行单侧支模,此项施工方法有一定的施工风险,一旦施工中出现质量方面的隐
期刊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1994年被发现的一种IL-7样细胞因子,该因子对树突状细胞(DC)活化和诱导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化、成熟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TSLP倍受关注,大量研究证实其对Th2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成熟具有重要影响,并参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而研究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讨论了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原理,接着分析了复合式的贫混凝土﹑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最后研究了几点建议。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期刊
随着中国加入WTO,电信企业经营环境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使企业不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电信企业之间竞争已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全方位的竞争。作为电信企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铁杂散电流腐蚀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明确了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的层次划分,阐述了杂散电流的测量和监测的构成及原理。  关键词:杂散电流 , 层次划分 ,监测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bway stray current corrosion harm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has been clear
期刊
中师生,仿佛一代教师的精神胎记,让许多人无论天南海北,都能够从对方的身上认出自己。自傲与自卑,显然是混合在中师生身上最明显的印记之一。  那一代(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前期)的中师生,谁没有过骄傲的时刻?在那个铁饭碗含金量极高的时代,无数学业最为优秀的一批贫寒子弟走进中师,“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这批人的优秀,一定给中师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初中的应试本身并不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