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于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和大量就业岗位。由于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利润的追逐是其运作的惟一目标,市场机制的作用决定了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而“十六大”报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系统论述也在理论上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卖方市场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民营企业产品选择的重要性,往往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使民营企业迅速成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短缺时代一去不返,大多数商品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买方市场使得民营企业主动进行产业选择变得更为重要。空缺的市场几乎不存在,而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狭窄,在这种情形下选择产业的重要性往往大于选择产品的重要性。通过对民营企业产业选择的结果即产业分布状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产业选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比重大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而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小,其实质就是产业价值低;产业组织上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市场集中度低,单个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较弱,这种市场结构不利于有效竞争,导致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存在的以上问题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在微观绩效表现为民营企业难以做大,企业竞争力不强,应对市场变动的能力较弱;中观上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方面以典型的民营企业即私营企业为代表对我国民营企业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及中小产业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具体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产业选择的现状,以微观绩效和中观绩效两个判断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合理化的标准来衡量,发现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业选择来优化产业结构以提升产业价值,改善产业组织状况以更高效地配置资源,在探究影响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因素的基础上从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合理化的对策。 本文由导论和正文构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导论,首先界定了民营企业的概念,认为民营企业具有“两不”、 “四自”和“四权”等特征,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讨论了论文的选题意义,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理论部分,首先阐述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为分析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本文提出判断民营企业产业选择是否合理标准的理论依据所在;然后分别论述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这些理论是分析影响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因素的基础,也是提出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合理化对策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是实证分析,通过纵向分析25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产业选择状况和横向分析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和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分布现状,认为应以微观绩效和中观绩效两个标准来判断民营企业产业选择是否合理;同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价值低和市场集中度低,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有历史原因、制度原因,也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四章综合运用前述理论并结合现实的特殊性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产业选择的因素,认为制度、技术、产业利润率、产业和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自身资源等等都对民营企业产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章是对策部分,在综合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以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选择合理化为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坚持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考虑产业特征的前提下进行产业选择或调整;而政府则应通过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积极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等等手段来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选择或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