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进行冠心病一二级预防患者的增多,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者不断增加。阿司匹林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其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此外,大量出血可导致心肌灌注减少,易发生冠脉缺血事件;大出血治疗过程中常需停止抗血小板治疗,使得心肌再缺血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抗血小板治疗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不仅存在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高风险,同时存在因心脑血管缺血及血栓事件死亡的高风险,死亡率极高。由于阿司匹林有止痛作用,阿司匹林服用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时,患者往往无消化道症状,导致患者不易及时察觉,延误病情,增加死亡率。故应高度重视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积极预防。阿司匹林导致溃疡或黏膜糜烂而引起出血,黏膜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膜血流量、炎性介质增多、上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生长因子减少、抗血小板聚集等。减少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有:严格掌握阿司匹林适应症,减少危险因素;使用适当剂量、剂型阿司匹林;用药期间进行出血监测;合用西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西药替代阿司匹林;合用中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中药替代阿司匹林;辨证使用阿司匹林。年龄、既往溃疡或出血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凝药、其他抗血小板药等是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循证医学证据显示,75-150mg是阿司匹林最佳使用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避免了阿司匹林对黏膜的直接刺激,可降低出血率。PGE2可能对上消化道出血有预测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胃肠黏膜,对上消化道不良反应有预防作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及再出血率,上消化道出血高危者应合用质子泵抑制剂或中药进行预防。目前还没有更安全有效的西药可替代阿司匹林,中药也有抗血小板作用,未服用阿司匹林而使用中药治疗冠心病也可取得良好疗效,故对于出血或出血风险高而不使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全面系统地进行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侯规律研究,找到阿司匹林最适宜证型和最不适宜证型。然后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阿司匹林,适宜者使用,不适宜者选用其他药物替代阿司匹林。从中医角度提高阿司匹林使用的正确性,有望大幅度减少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