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对于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来说,手术切除肿瘤很容易造成术后语言、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的出现,这也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其生存期的延长。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同时最小程度的损伤功能区,是脑功能区胶质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最高目标,也是对于神经外科医生的一项重大的挑战。目的:初步探讨高场强术中MRI联合神经导航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的37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入组标准:①结合影像学资料及查体等,初步诊断为脑胶质瘤;②病变累及或者靠近功能区;③患者术前对侧肢体肌力大于或等于Ⅲ级;④体型适合,可进行i MRI扫描;⑤患者具备良好合作的意愿和能力;⑥无MRI扫描禁忌症。上述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均在3.0T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下行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使用3T磁共振进行术前扫描,应用Bold-f MRI重建出功能皮层,标记重要结构功能区,并应用DTI重建出锥体束。将重要功能结构图像融合后,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显微镜下神经功能导航。术中联合应用3T术中磁共振进行术中肿瘤及功能结构影像的更新。利用计算机软件测量出肿瘤边缘与锥体束之间的距离并记录。术前、术中扫描后都使用导航工作站计算出肿瘤的体积,进而计算出肿瘤切除程度的百分比(即切除率)。术前和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统计出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入组的37例患者中,17例(45.9%)患者术中MRI扫描1次,9例(24.32%)患者获得了全切,20例(54.1%)患者在行术中MRI扫描1次后进一步进行了病变切除,最终获得全切的有22例(59.45%),高场强术中MRI联合神经导航的应用提高了肿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将肿瘤的切除程度从76.89%±27.18%提高至92.39%±12.3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将肿瘤与与重建后的锥体束边缘的最近距离标记为D,D>5mm组与D<5mm组之间的全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D>5mm组的全切率明显大于D<5mm组。患者术前Karnofsky评分(78.51±11.09)与术后Karnofsky评分(78.51±13.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肌力已恢复正常或较前好转,仅有2例(5.40%)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没有恢复到术前的水平。入组的37例患者均接受了术中MRI扫描,都没有出现与术中磁共振扫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1.高场强术中MRI联合神经导航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切除程度;2.重建锥体束边缘与肿瘤边缘之间的最近距离是否大于5mm是影响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全切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3.高场强术中MRI联合神经导航的联合应用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改进手术策略、最大限度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并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